• 指數投資成2024年最熱詞,主動權益基金如何破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30





      2024年,指數投資成為公募行業的熱門話題,而主動權益基金面臨挑戰。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提出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強調投研能力的重要性。盡管指數基金因低費率和透明化運作受到青睞,主動權益基金在市場周期中仍展現出長期業績的穩定性。一些主動權益基金通過“傳幫帶”模式,由多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以團隊合作應對市場波動,實現超額回報。公募基金行業正通過平臺化建設,強化投研能力,以期在市場中持續創造價值。


      2024年即將落幕。回顧今年,公募行業的最熱詞莫過于“指數投資”。在ETF大潮席卷行業時,“被冷落”的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如何?


      今年9月2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對公募行業提出新的指導意見,要求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努力為投資者創造長期收益。


      在“去明星基金經理”的當下,公募行業正在進入比拼投研能力的全新發展階段。如何沉得住氣,經得住市場周期的洗禮?


      主動權益基金為何被質疑


      受益于“924行情”,今年9月末,公募行業整體規模突破32萬億元,創下新高。但具體到投資類型來看,主要是由指數投資帶來的增量。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截止11月底,全市場公募基金資產凈值達到了31.99萬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凈值達到了4.4萬億元,超過了混合型基金的3.5萬億元。


      在中證A500ETF“不斷上新”的同時,主動權益基金稍顯落寞。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止12月27日,共有1123只新基金成立,其中主動權益基金僅為266只。從規模來看,僅有6只主動權益新基金的首發規模超過10億元。為了“保發行”,不少主動權益基金選擇了“發起式”,通過公募管理人自持1000萬份來確保成立。


      相比指數基金的低費率、透明化運作,主動權益基金正在遭到質疑。這和近年來市場主動權益基金的收益欠佳有關。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數據顯示,截止12月27日,滬深300指數近三年來年化收益率為-6.78%,中證主動偏股型基金指數 (932055.CSI)近三年來年化收益率為-11.76%。


      “挑主動基金,主要是挑基金經理”。一直以來,主動權益基金的成敗似乎系于基金經理一身。而今年以來,多位市場知名的基金經理選擇了“主動減負”,以“傳幫帶”的形式將代表作產品交給新人,在減輕自身負擔的同時,給予新人基金經理更多的機會。


      長期業績才是硬實力


      霍華德·馬克斯在《周期》中提示,投資者如果既理解周期變化又會利用規律,就可以順應周期趨勢提高投資回報率。


      Wind數據顯示,截止12月27日,今年以來共有10496只基金(不同份額合并計算)取得正收益,其中主動權益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平衡混合)有4500只。在被動指數投資成為今年關鍵詞時,仍有永贏科技智選、中航趨勢領航、工銀新興制造等不少的主動權益產品用過硬的業績交出了今年的答卷。


      如果將統計周期拓寬到過去5年,可以看到,一些優秀的主動權益基金業績非常“能打”,展現出穿越牛熊周期的實力。4500只主動權益基金中,共有2457只基金超越了業績比較基金的收益率,為投資者獲取了超額回報。其中,更有17只主動權益基金的超額回報率超過了10倍,是真正的“十年十倍基”。


      以工銀核心價值為例,該基金成立于2005年8月1日,至今回報率為891.51%,同期的業績比較基準回報率為327.2%,同期超額收益為564.31%。(數據來源:Wind,截止2024/12/27)在今年的震蕩行情下,該基金年內的回報率為12.22%。


      如何能夠穿越市場周期,長期業績保持穩中有升,并在低谷期控制回撤?這和基金的選股策略密切相關。公開資料顯示,工銀核心價值是一只典型的“傳幫帶”基金,自2005年8月份成立至今先后經歷了7位基金經理,現任基金經理何肖頡自2014年3月份接任至今回報率為124.35%。


      從投資風格來看,該基金保持了大盤平衡的一貫風格,主要配置大中盤的個股。避免持倉集中度,預防板塊的較大風險,近年的基金季報顯示,前十大重倉股的合計占比均在30%-40%之間。


      搭建一體化的投研平臺


      今年3月,證監會在《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中提及,要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臺型投研體系建設。


      如何既充分發揮基金經理的能動性,又能保證基金公司綜合管理實力的打造?這就和公募管理人的投研體系建設有關。


      在“去明星、強平臺”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的背景下,行業最明顯的實踐就是單只公募產品會由兩位或多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目前共有45只主動權益基金由三位或以上的基金經理共同管理。


      其中,工銀領航三年是最典型采用多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的產品,它由杜洋、譚冬寒、胡志利、盛震山四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各位基金經理的能力圈有所不同,關注不同風格的行業板塊。數據顯示,該基金自2023年6月13日成立至今回報率為-0.75%,今年以來至12月27日回報率為7.75%,最大回撤-15.47%,均顯著優于同期成立的其他三只偏股型基金產品,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共管模式的決策優勢。


      了解到,從之前基金經理的單打獨斗,變成團隊化作戰,正是公募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以工銀瑞信基金為例,通過平臺化架構充分釋放團隊合力,并使用AI等科技手段提高對投研資源的利用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從而實現集體決策和個體決策相結合,為各類組合投資管理保駕護航。除了前面提到的行業知名基金經理外,以丁洋、馬麗娜、張姝麗、邢夢醒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基金經理也已通過平臺化、“老帶新”的機制,開始走上舞臺。其中,馬麗娜等管理的工銀新興制造今年以來至12月27日實現收益56.40%,表現驚艷。


      投資行為產生的收益是社會發展紅利的分享,而公募基金投資收益則是社會發展紅利的普惠。在被動業務后來居上、主動業務低迷遇冷的當下,一批管理人依然在努力堅守并持續為持有人創造可持續的阿爾法收益。功成在久不在速。只有經得住市場周期的洗禮,基金經理才能有所成長,投研平臺的建設才能去蕪存菁。


      轉自:界面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