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各地釋放政策信號。北京、浙江等地陸續發布校服管理辦法,8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施行,為校服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校服產業在政策推動、創新驅動和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轉型升級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觀察發現,2024年盡管校服行業仍面臨諸多痛點與挑戰,但隨著政策引導、與時俱進調整價格管控、企業技術創新和細分市場新機遇的出現,校服產業有望在未來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我國教育事業和學生群體提供更加優質、美觀、舒適的校服產品和服務。
品質需求提升 內外承壓平穩向好
居民衣著消費支出穩定增長,校服品質需求不斷提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0631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5.6%,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5.3%;其中,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109元,增長5.1%,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5.4%。
這意味著居民對于高品質衣著的需求不斷提升,校服作為學生日常穿著的服裝,家長對于其品質需求也逐步增長。《中國校服產業挑戰與機遇報告》顯示,近年來,家長與孩子對校服的需求逐漸從“簡單實用”向“美麗大方”轉變,行業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調研顯示我國校服價格整體是相對合理甚至偏低的,價格滿意度相對偏低也反映出校服產業的供需結構存在矛盾,低質低價導致產品滿意度偏低。與此同時,部分不法商家在利益驅使下兜售仿冒校服,危害學生身心健康,惡性競爭或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發展新質生產力 數字化轉型加速
10月,2024中國職業裝產業大會在寧波舉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在致辭中指出,當前中國服裝行業正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數字化轉型為主線,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打造世界級企業、世界級品牌和世界級產業集群。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校服產業也在積極探索技術創新應用。一些企業采用新型功能面料的校服,提升了校服的舒適性和耐用性。頭部企業在數字化生產、智能制造和大數據管理等方面率先作為并取得一定成效。通過數字化轉型,企業能夠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控制、供應鏈的協同管理和精準營銷,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美育、功能性等市場需求顯著
新生人口數量變化的同時,家庭結構變化、消費觀念變化、生活質量提升對校服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套做工優良的校服,可以很好地突出學生的氣質與校園文化,帶動校園風尚,浸潤教育美育功能的實現。學生們穿上美麗的校服走進校園不僅是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同時孩子們的精氣神也能最大程度地折射出校園文化,以美育人是教育之美的核心體現。校服是最能承載人們青春與記憶的符號,這種美育熏陶比書本知識的學習更受益長久。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普及,專業運動服、實驗服、繪畫圍裙等多樣化校服的需求日益增長,無疑對校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設計和生產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校服企業開始注重校服設計的個性化和功能性,以滿足不同學校和學生的特殊需求。例如,引入環保材料和智能技術,使校服不僅美觀,還具備防水、透氣、抗菌等特性,以適應多變的校園生活和戶外活動。此外,校服設計團隊也在積極與學校合作,確保校服設計既符合教育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市場進一步細分 品牌建設成競爭關鍵
幼兒園服飾、鞋子、教師制服、書包等配飾的細分市場正在興起,隨著消費者對品質和個性化需求的不斷提升,這些細分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家長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穿著體驗與形象展現,對于幼兒園服飾和鞋子的品質、設計以及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制服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一套得體、優雅的教師制服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職業形象,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此外,書包等配飾市場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隨著消費者對實用性與美觀性的雙重追求,功能性與時尚感的結合也為校園配飾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校服企業將更加注重市場細分和品牌建設。一方面,企業將根據學校類型、地域文化、學生年齡層次等因素進行市場細分,針對不同細分市場推出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特定客戶群體的需求,提高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品牌建設將成為校服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企業將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加強設計創新、優化售后服務等措施,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強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品牌宣傳推廣,拓展品牌影響力,打造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校服品牌。
2024年,校服產業正處于系統性調整的關鍵時期。隨著行業規范的日益完善、技術創新的不斷推進以及企業品牌意識的逐步提升,校服產業有望在未來迎來高質量發展。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呼吁,監管部門進一步打造公平開放的營商環境,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校服企業需積極創新,以滿足市場細分的需求;政府、企業、家庭和學校應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校服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王英)
轉自: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