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
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意見》的提出,在宏觀經濟層面,意味著生產力、社會經濟層面的變遷,以及生產關系、社會制度層面的深刻變革,而從勞動者的角度,大力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產業工人們將面臨著市場新需求以及前所未有的新挑戰。那么,新質生產力時代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業工人?他們又該如何向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向靠近?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和聯想集團聯手給出了答案——紫領人才。
1月3日,以“新質 新人才”為主題的《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報告》基于對聯想集團、TCL科技集團等智能制造業領軍企業的調研,勾勒出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紫領人才。這也是國內首份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的專項報告,為身處當今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洶涌浪潮中的制造業企業提供人才選育留用的參考藍本。
報告指出,作為制造業強國建設的中堅力量,傳統的產業工人隊伍在科技革命中受到了挑戰。他們一方面面臨著技術迭代引發的工作內容、崗位的調整和AI引發的替代焦慮,另一方面又需要承受由于社會認知偏差導致的尊重程度不足,產業工人隊伍的改革勢在必行。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勢必推動產業工人隊伍的革新和產業工人角色從藍領向技術型、創新型、綜合型的應用型人才轉變。
產業工人“紫領化”轉型迫不及待
作為中國勞動科學研究的最權威學府,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在促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和勞動關系等研究領域極具話語權。本次報告調查中,勞人院選取聯想集團、TCL科技集團等在智造領域表現突出的企業作為樣本,特別是對聯想集團在合肥、武漢、深圳、天津的4座產業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并構建出“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勝任力模型”。
本次發布的報告顯示,作為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領人才正在成為帶動制造業轉型的排頭兵。所謂“紫領”,即是介于傳統“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特殊職業群體,廣泛存在于智能制造業的班組長、技術員和質檢員等崗位,既擁有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備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在智能制造等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推動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也將是疏解新質生產力時代勞動力挑戰的最佳解決方案。
當下,伴隨人形機器人等新興技術不斷進入工廠,人機時代已經到來。為符合科技發展新趨勢,報告從業務高效驅動、新質科技接納、創新學習進取、多元技術融合、人際溝通影響、核心價值引領等6個核心因子構建出全新的勝任力模型。
通過綜合評估,報告認為,兼具管理創新能力和技術操作能力的紫領群體,在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中展現出更強勁的韌性和抗沖擊力,相比較難以被自動化取代,并且在新興技術廣泛運用、AI賦能持續深化的背景下,也依然能進一步鞏固自身在智能化體系中的優勢地位,成為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的典型標桿。
聯想“紫領工程”為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打造新典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發布,為了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提出實質性意見,也為各地政府和更多的企業力量加入探索高素質產業工人的打造和隊伍建設提出新的課題。《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的發布,則驗證了紫領人才將是工作內容革新的承接者、AI賦能中的優勢群體、自動化與數智化浪潮下的進化者,而他們自身也將因為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獲得了更為廣闊的職業成長空間,以及相對更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事實上,聯想集團關于“紫領人才”的探索始于更早的2021年,旨在為智能制造產業培養適應數智化新發展階段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具身智能等新興科技的快速推進,傳統產業工人的“紫領化”轉型需求愈發迫切。報告認為,2022年全國紫領人才總需求約為2500萬人,這一數字到2035年還將超過3100萬人,占到制造業總勞動需求的近1/4。
面對如火如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以“紫領人才”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人才將進一步為推動技能升級、供應鏈生態圈企業人才梯隊構建,以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打造出高質量的新樣本。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