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剛剛過去,回望這一年,數字化經濟繼續推動和助力著中國的產業升級。而在其中電子簽行業的浪潮中,上上簽電子簽約平臺如同一位領航者,以卓越的業績和創新能力,成為國內首家實現現金流回正的電子簽企業。這不僅是上上簽自身的里程碑,更是整個中國電子簽行業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自2014年成立以來,上上簽就以其穩健經營、專業服務以及在獨家簽約網絡&AIGC的創新,證明了其在中國電子簽約行業的領導地位。在2024年,上上簽同樣業績不俗,引領行業取得了標志性的突破。首先,上上簽實現了自疫情及經濟大環境變化以來連續四年的業績同比增長,截止2024年12月31日,上上簽電子簽約平臺上的企業客戶數達到3000萬,個人用戶使用突破8.5億人次,合同總量高達161億份。這些數字背后,是上上簽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把握。全產品NDR(續費率)達到100%,KA以上客戶續約率91.2%,人效提升41.8%,2023-2024兩年的累積人效提升率超過了130.7%。這些關鍵里程碑的確立,標志著上上簽財務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上上簽的客戶遍布全球知名企業。2024年,上上簽服務的《財富》500強付費客戶持續增加,數量超過200家。尤其是行業佼佼者的企業客戶,更傾向于選擇上上簽。
據統計,在世界500強的TOP150中,上上簽付費客戶占比40.6%,中國500強的TOP150中,上上簽客戶的占比更是高達50.9%。能夠獲得如此具有領先優勢的客戶基本盤,是上上簽一直以來堅持清晰的發展戰略的結果。上上簽通過提供安全、便捷、高質量的電子簽約SaaS服務,滿足了這些企業對于簽署效率、安全性和合規性的高標準要求。
在上上簽的客戶群眾,有一個富有魅力的群體,那就是百年企業客戶。截止2024年底,上上簽的百年企業付費客戶增加到了67家,遍布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百年企業積淀了豐富的業務場景和規范管理的需求,成為了上上簽高標準產品和服務的一把尺子,也帶動了雙方數字化創新的探索和生長。在上上簽2024年12月陸續收到的客戶感謝信中,頻繁出現的關鍵詞,如“信任”、“高效”、“創新解決方案”、“敬業精神”等,都體現了上上簽從產品實力到服務型企業文化在客戶心中的地位和價值。
上上簽獨家打造的簽約網絡,緊密鏈接了十幾個行業的上下游,帶動新加入網絡的企業數量劇增。2024年,在上上簽簽約網絡中,企業累積節點數同比增速在電子商務、金融、汽車交通、制造等行業分別達到41.2%、64.6%、40.5%、36.7%。具有網絡效應的簽約產品合同總量突破8700萬份,僅2024年一年時間,就達到2018-2022年五年的總和。
對簽約進行網絡化布局和改造,把產業內、產業和產業之間大大小小的企業連接在一起,大家使用同樣的賬號體系高效地互聯互信互簽。以上上簽付費客戶大金為例,大金在上上簽獨家簽約網絡中擁有廣泛的簽約相對方,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相對方企業正在與簽約網絡中其它的制造業上下游、跨產業服務等企業實現簽約,這一重合比例高達67.3%,證明在產業內和跨產業之間,上上簽簽約網絡的覆蓋度和連接力都變得越來越強大,產業互信的簽約高速公路正逐步變為現實。
2024年,上上簽也一直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自2023年率先在電子簽行業發布大模型產品“Hubble哈勃”并入選新華社研究院《人工智能大模型體驗報告3.0》優秀案例,2024年度,“Hubble哈勃”應用場景及功能不斷優化升級,實現了大型企業智能合同管理業務的突破性商業落地,協議提取引擎與業內首個智能合同審查留痕系統相繼上線,都把上上簽的AIGC服務帶上新臺階。截止2024年底,“Hubble哈勃”個人用戶數達2.44萬人次,企業用戶數1.2萬家。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上上簽的技術水平,也為其在行業中的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上上簽電子簽約平臺顯著推動了綠色發展,每年減少約4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排放,相當于2.5億元/年的綠色財富,在2024年初入選APEC中國工商會“可持續發展”相關案例獎項。截止2024年12月底,通過上上簽簽訂電子合同的企業累積為地球節省了紙張2,254億張,保護森林面積6,762萬m2,保護樹木751萬棵,減少碳排放量1,503萬kg/年,進一步證明了上上簽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貢獻和影響力。
上上簽成功成為中國電子簽行業第一個現金流回正的企業并非偶然,是上上簽堅守長期主義,對市場需求的深刻洞察、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對客戶服務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社會責任的堅定承諾的結晶。上上簽的成就不僅為自己贏得了市場的認可,也為整個電子簽行業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其重要意義在于證明了電子簽行業在正確的戰略引導和創新驅動下,完全有能力實現財務上的良性成長和自足,為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信心和方向。
上上簽的傳奇,正在繼續。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