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學論壇報消化編委會編委單位、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傳來喜訊。國家衛生健康委首屆醫學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名單揭曉,消化編委會編委、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劉雪梅入選“國家優秀青年醫師”,同時入選的還有該院神經內科主任徐祖才。
為加強衛生健康領域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長期在醫療衛生一線工作,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臨床醫學領軍人才,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財政部組織實施醫學高層次人才計劃。經各省區市等初選部門推薦、網絡函評、會議評審等程序,確定了100名國家杰出醫師、200名國家優秀青年醫師人選。
國家優秀青年醫師
劉雪梅
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女,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黨支部書記、三級教授/主任醫師,德國漢諾威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博士后,日本新瀉大學高級研究學者、博士研究生導師。
首屆國家優秀青年醫師獲得者、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貴州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百層次”人才,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貴州省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貴州省優秀科技個人獎獲得者、貴州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貴州省最美勞動者、貴州省百名優秀醫生、貴州省省屬高校黨代表。貴州省離子通道與上皮源性惡性腫瘤科技創新團隊領銜人、貴州省消化學科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
任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青年學組副組長、貴州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委會常委、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激素與神經內分泌腫瘤(黏膜屏障)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專委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理事、中國罕見病聯盟消化專委會委員兼秘書長、世界內鏡組織(WEO)胃十二指腸委員會委員。
在臨床上,劉雪梅聚焦國民大健康需求及疑難罕見惡性腫瘤診治能力提升,基于消化內鏡微創學科優勢,帶領團隊建立消化道腫瘤(含罕見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全程管理體系。
她率先在貴州省建立消化道惡性腫瘤高危人群精細化篩查體系,將早診早治率提升53.1%,節約醫療成本近千萬元,實現消化道惡性腫瘤可防可治。
2021年,作為首席專家,劉雪梅牽頭14個學科,建立神經內分泌腫瘤(NET)MDT診治團隊,開展內鏡微創、外科手術、介入治療、核素診治一體化(PRRT)等所有診療手段,在貴州省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遠程會診及轉診制度。自2021年來,診治胃腸胰腺NET、功能性NET、遺傳性NET、腹膜后副神經節瘤/嗜鉻細胞瘤等全身多部位NET病人800多例。
2023年,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作為全國首批PRRT臨床試驗單位,領先開展核素診療一體化PRRT治療罕見腫瘤NET的精準靶向治療,實現罕見腫瘤規范化綜合診治貴州零的突破。作為領域專家,在世界內鏡組織(WEO)、中國抗癌協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委會和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執筆參編《AIdetection for early GI cancerdiagnosis》《神經內分泌腫瘤整合診治指南》《胃腸道黏膜保護臨床專家共識》等多部國內外權威學術指南。
在科研上,劉雪梅聚焦消化道腫瘤防治關口前移,以離子通道與胃腸黏膜損傷性疾病發病機制為重點研究方向,在JCI、Cellularoncology等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SCI論文60多篇,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項目等6項國家級項目;貴州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百層次”人才、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項目、貴州省科技廳基礎研究重點項目等8項省級項目,累計經費1500多萬元。先后獲得貴州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貴州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貴州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53次在美國消化疾病周(DDW)、世界內鏡大會(ENDO)、歐洲消化疾病周(UEGweek)、亞太消化疾病周(APDW)等國際權威學術會議上發出中國消化聲音。
在教學方面,作為課題組組長,完成臨床醫學博士核心課程及遵義醫科大學“南山班”消化系統整合課程的制定與編寫,主持教改課題2項。
在團隊建設上,劉雪梅構建了國際交流、國內橫向與基層輻射三位一體的優質學科團隊。
作為消化內科主任及貴州省消化學科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負責人,劉雪梅與德國漢諾威醫科大學、日本新瀉大學進行深入合作,定點將科室多名醫生送往海外知名院校進行博士及博士后學習,聘請世界知名專家為客座教授,開展多中心基礎與臨床研究。對標國內知名高水平院校,建立長期合作。她建立覆蓋全省121家醫院的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病學專科聯盟。聯合開展中日消化道腫瘤(含罕見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全程管理培訓班、自身免疫消化系統疾病及門靜脈高壓全程管理(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內鏡微創技術)、膽胰疾病全程管理(含ERCP/EUS內鏡微創技術)、炎癥性腸病培訓班等50多期,培養了1000多名基層醫務人員。她堅持下基層,送技術,足跡遍布銅仁、畢節、六盤水、黔東南、黔西南等20多家醫院,進行規范的消化道癌(含罕見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宣講及手把手操作。目前,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已形成以消化系統腫瘤基礎與臨床研究、專業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國際交流及區域輻射中心,這也是其團隊建設的一大亮點和特色。
“用生命守護生命,用行動詮釋擔當,做基層健康的守護人”是劉雪梅“上下求索”的真實寫照。她矢志不渝,用一顆赤子之心,滿腔熱忱地踐行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將青春與熱血揮灑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將論文與人生書寫在黔山秀水的廣袤大地上,創造了無愧于時代的新業績。
徐祖才
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三級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生化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癲癇病學組委員、中國抗癲癇協會理事兼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貴州省預防醫學會癲癇防治專委會主任委員、貴州省抗癲癇協會副會長、貴州省腦血管病防治協會副會長及遵義市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他長期深耕于耐藥性癲癇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領域,致力于提高我國耐藥性癲癇的診療水平。依托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學峰教授“2萬例”級別的癲癇患者數據庫,徐祖才作為數據庫構建的核心成員,開展了耐藥性癲癇的發病機制研究,帶領團隊完成一系列風險預測、篩查、診斷、治療和管理研究,構建了耐藥性癲癇的早期診療的多模態體系,為耐藥性癲癇的早期干預和科學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臨床應用方面,徐祖才基于臨床數據研發了疾病登記和全程管理系統,實現了對癲癇患者全流程的監測及管理,極大地提升了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隨著疾病譜的變化,他還積極參與了超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的病因學研究,尤其在國內率先依托PET-CT,關注了非感染性炎癥性超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的長程管理。
在科研方面,徐祖才先后主持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級、省級和校級人才項目、省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項目及其他省廳級課題8項,累計科研經費1700余萬元。近五年發表SCI論文30余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120分,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獎4項,充分體現了他在該領域的深厚底蘊。
徐祖才不僅在臨床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績,還注重教學研究,先后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2項,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此外,他還帶領團隊積極待著醫療技術下沉縣級醫院,先后與省內20余家縣醫院簽訂了癲癇專病聯盟,并通過科室發起的癲癇病研修班,為基層醫院培養了多名能獨立看癲癇病的實用型人才。據悉,他在博士畢業時,放棄了上海某醫院拋出的橄欖枝,依然決定留在遵義繼續為當地癲癇患者服務,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推動當地癲癇病的規范化診療,乃至為我國癲癇病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了青春和熱血。(中國醫學論壇報)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