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制造大潮下,年輕人如何“紅得發紫”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1-13





      近年來,伴隨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與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的現象,“大學生回爐職業技工院校”的現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有52.2%的畢業生對于“回爐”學習技能是否有助于就業這一問題給出了肯定答案,認為市場對專業技能需求大,“回爐”后就業機會更多。

      但當前就業市場依舊存在“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問題。為破解這一困局,國家層面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特別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以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為著力點,例如通過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拓寬技能人才發展通道等舉措來進一步緩解該結構性矛盾。

      “結構性矛盾是全球就業市場的一個比較普遍現象,其核心在于勞動者技能供給與企業技能需求的不匹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進一步解釋,“隨著產業升級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部分傳統技能逐漸被替代,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而與此同時,一些勞動者由于技能無法及時更新,面臨無法勝任新崗位的困境。”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致辭

      趙忠認為,破解結構性矛盾的關鍵在于培育能夠快速適應產業升級需求的“紫領”人才。他表示:“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像聯想集團‘紫領’培養的方式,是很好地化解和解決結構性矛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據報道,“紫領”是介于傳統“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特殊職業群體,廣泛存在于智能制造業的班組長、技術員和質檢員等崗位。這些人才既擁有較高操作技能,又具備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與聯想集團共同發布的《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下稱《報告》)預測,未來十年紫領人才的總需求將保持增長態勢,到2035年將超過3100萬人,占制造業總勞動需求的近四分之一。

    圓桌討論環節:從“紫領”出發:智能制造業的應用型人才的培育

      中國勞動保障報社新媒體部副主任,技能中國主編孫興偉表示,“應用型人才的總量不會減少,因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過去我們對藍領的要求只是技能,但伴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制造業更加需要復合型人才,而復合型人才就是聯想正在推動的'紫領'化的人才。”

      隨著智能制造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大學生進入制造業工廠正在成為必然趨勢。《報告》預計,“紫領”職位對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的需求將從2022年的28%增長至2035年的57%,實現翻倍。

      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副秘書長翟東海認為,這一變化源于制造業本身的深刻變革。“制造業從機械化、自動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生產方式的迭代使得傳統觀念中的‘工廠工作’發生了質的飛躍。”

      翟東海進一步補充道:“2025屆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222萬,供需壓力依舊不小。與此同時,制造業正在成為吸納高學歷人才的重要領域。這既是經濟轉型升級的結果,也是大學生自身追求高質量就業的趨勢。”他認為,“未來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層次人才進入到工廠一定是一個必然趨勢,因為這是由生產力和勞動者的供應來決定的,并非以意志為轉移的。”

      為何制造業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進入?有數據表明,2024年,42%畢業生表示求職時對高端制造業更有意向,還有51%表示感興趣。

      聯想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聯想教育總裁李祥林表示,“年輕人進入制造業有幾大優勢。一是科技高速發展,為職業提供了更穩定、長期的路徑。二是高技能工人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紫領’人才已成為普遍性存在。三是薪酬水平會隨著市場和政策支持而逐步提高。這些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優質青年走向工廠。”

      他特別提到,聯想作為“紫領”概念的提出者,不僅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為行業培養高技能人才,還為其工廠內部的產業工人打造兼具技術與管理序列的清晰與暢通的發展通道。

      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也讓更多年輕人看到了制造業帶來的情緒價值與職業成就感。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與流動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吳帥指出:“這一代年輕人對工作的期待已經超越物質層面,更關注情緒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紫領’概念很好地回應了這種新需求。制造業未來的就業規模可能會有所收縮,但就業質量將顯著提升。我認為未來青年群體進入以‘紫領’為場域的智能制造領域,也會成為一個可以預期的趨勢,且‘紫領’人才將為年輕人提供‘紅得發紫’的職業發展預期。”

      從國家政策的支持到企業培養體系的完善,種種跡象表明,制造業正成為新時代就業市場的新增長點。“紫領”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應用型人才的代表,既能助力青年群體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又能助力疏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為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