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煙田里的幸福賬單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2-10





      正月的晨霧還未散去,李建國已經開著新買的電動三輪車穿梭在連片的煙田里。車斗里堆著發酵好的有機肥,在零下三度的空氣里蒸騰出白茫茫的熱氣。"突突"的發動機聲驚起幾只灰喜鵲,撲棱棱掠過覆著薄霜的煙茬地,落在遠處新建的育苗工場藍色屋頂上。


      "老李,你這車轱轆印都要把田埂軋平嘍!"隔壁煙農王德順裹著軍大衣從鋼架大棚鉆出來,手里捧著手機,屏幕上跳動著溫濕度數據。兩人相視一笑,呼出的白氣在晨光里氤氳成團——這是皖南煙區最尋常的正月清晨。


      機械臂托起的春天


      在王德順家的農機倉庫,三臺植保無人機正在充電,橘色機械臂泛著金屬冷光。這個曾經扛著噴霧器在煙田深一腳淺一腳的老把式,如今戴著老花鏡研究北斗導航系統。"去年光無人機植保就省下60個工,每畝增產35斤。"他掏出手機展示電子臺賬,"你看這賬本,油料費、維修費、增收項,連打藥時間都精確到分鐘。"


      倉庫墻上掛著褪色的全家福,照片里還是泥墻瓦房。現在院中新蓋的二層小樓陽臺上,兒媳正給孫子指著遠處轟鳴的翻耕機:"爺爺買的鐵牛在耕地呢。"王德順摸著無人機的旋翼感嘆:"以前正月愁雇工,現在正月盤賬本,這變化就跟這鐵家伙會飛似的。"


      綠網罩住的豐收


      沿著硬化后的機耕道往南,90后煙農陳曉梅的煙田覆著銀黑相間的降解膜。蹲在地頭的她正用手機查看這塊田的電子地圖,云端立刻彈出這片煙田的綠色防控檔案。"赤眼蜂投放3次,誘捕器換了8輪,生物農藥用量比前年少四成。"她摘下手套,露出被葉綠素染成淡綠的手指,"最驚喜的是煙蚜繭蜂,去年幫我保住20畝煙田,光這筆就多賺兩萬。"


      田埂邊的生態溝里,幾只麻鴨正啄食著煙青蟲。陳曉梅的丈夫開著新能源運輸車過來,車廂里碼著剛從生物質烤房出來的金黃油亮的煙葉。"技術員說咱們的煙葉農藥殘留又降了0.03%,明年還能賣個好價錢。"發動機的嗡鳴聲中,小兩口盤算著開春的煙田里即將要開啟的故事。


      育苗棚里的春天交響


      暮色爬上鋼架大棚時,智能苗棚的自動卷膜器慢慢拉下帷幕。52歲的劉桂香蹲在潮潤的苗盤旁,指尖輕輕撥弄著翡翠般的煙苗。"溫度21.3℃,濕度67%,比俺當年燒炭加濕強萬倍哩。"她對著手機那頭的兒子笑,鏡頭掃過天邊映射的一道道彩虹,"你瞅這苗齊整得跟尺子量過似的。"


      育苗工場的玻璃幕墻映著漫天晚霞,劉桂香的白大褂口袋里揣著溫控記錄儀,屏幕上跳動的曲線讓她想起三十年前煤油燈下翻烤種子的冬夜。"那時候裹著棉被守芽床,現在穿著單衣管智能溫室。"她輕點觸控屏,智能溫度控制儀立即在苗床上織出金色網格。


      更衣室的儲物柜里,鎖著本泛黃的《育苗手冊》。泛潮的紙頁間夾著干枯的煙苗標本,扉頁還有丈夫歪扭的字跡"1989年技術培訓筆記"。如今新手冊變成了手機里的APP,每日自動生成的水肥配比表,正靜靜躺在她的微信收藏夾。


      在這個被科技重新定義的正月,皖南山區的煙田依然生長著最樸素的幸福。當機械臂代替了彎下的脊梁,當電子賬本更新了皺巴巴的欠條,那些被時代托舉的希望,正和鋼架大棚里的煙苗一樣,在冬天的土壤里默默積蓄著春天的力量。(皖南煙葉公司  劉靜靜)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