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以“根植數字產業化技術高地,厚植產業數字化智造藍圖”為主題的“數智賦能民營經濟產教融合發展交流會”在山東鄒平成功舉行。本次交流會得到了郭輝、石恒臣、吳忠澤、莊聰生、李殿仁、戴儉明、張秀杰等領導的關懷和支持,為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鄒平市委常委、副市長郭輝致歡迎辭
鄒平市委常委、副市長郭輝在致辭時,向蒞臨交流會的領導與嘉賓致以誠摯歡迎。他提到,作為中國鋁谷核心區域的鄒平,近年來發展迅猛。鄒平交通網絡縱橫交錯,人文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吸引眾多企業扎根,經濟建設成績斐然。在推動民營企業發展方面,鄒平大力鼓勵技術創新,成功獲批省重點研發計劃,研發投入比例在同級別地區中表現突出。
面向未來,鄒平將以此次交流會為全新契機,全力促進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緊密結合,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借助“數智化”戰略,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郭輝期盼各方能積極為鄒平發展建言獻策,與鄒平一道,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展務實合作,共同繪就鄒平發展的嶄新篇章。
世界智慧科學院名譽院長、數字中國發展戰略工作委員會主任石恒臣致辭
世界智慧科學院名譽院長、數字中國發展戰略工作委員會主任石恒臣指出,推進數字中國戰略落地,關鍵在于打造政策引導、企業主導、教育支撐的產教融合“鐵三角”架構。借助這一架構,充分發揮政策的宏觀指引作用、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以及教育的人才供給作用,精準破除民營企業發展進程中面臨的瓶頸,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徑。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原理事長吳忠澤做主題分享
吳忠澤闡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脈絡、當前態勢及未來走向,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賦能民營經濟主體的可行路徑。他指出,要凸顯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科技與金融協同發展,以此統籌創新各環節。通過激勵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培育領軍企業,支持中小企業承接攻關項目,組建創新共同體和共性技術平臺,進而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堵點。同時,健全金融服務體系,打造創新企業融合發展機制。吳忠澤強調,數智化轉型的本質是一場思維革新,必須構建“人工智能 +”技術應用體系,為民營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助推民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莊聰生先生致辭
多維賦能框架,政策與法治成為驅動轉型的雙引擎。全國工商聯原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莊聰生在解讀“政策東風”時指出,民營企業應把握政策機遇,多措并舉促進數字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國防大學原副政委李殿仁做主題分享
在國家安全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戰略導向下,軍民融合成為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國防大學原副政委李殿仁以民營企業在中國數字經濟轉型中的關鍵作用,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強調民營經濟對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并從制度創新,生態重構,場景開放和人才培養四位協同推進民營經濟數字化轉型。
中央紀委原副部級巡視專員、中國行為法學會顧問戴儉明致辭
中央紀委原副部級巡視專員、中國行為法學會顧問戴儉明強調,持續學習、合理發展及構建良好關系的重要性,數智化轉型需同步筑牢“廉潔防火墻”,將合規經營納入企業發展戰略。
最高人民檢察院機關黨委原副書記、紀委書記張秀杰致辭
最高人民檢察院機關黨委原副書記張秀杰對鄒平市作為全國百強縣,突出的經濟增長和營商環境、對民營經濟主體的大力扶持表示贊許,提出“法治賦能”理念,倡導建立“法治思維+數智技術”的企業治理模式,確保創新在合規軌道上運行,強調民營企業發展要依法合規,謹慎經營。
山東浩宇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豹致辭并發言
作為民營企業轉型代表,本次交流會承辦單位山東浩宇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豹現場分享了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實踐。浩宇建材公司與多所院校合作,研發多種性能先進產品。未來通過建設智慧工廠、綠色實驗室實現生產流程要素數字化,打造傳統產業數字化型標桿,通過技術研發,優化服務,提升競爭力,加強新技術投入,向智能化發展。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突破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45%,產業數字化貢獻率達79%。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為深化《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落實、搭建資源對接平臺、探索“1+N”協同創新模式提供了重要實踐樣本。
民營經濟正站在數智化轉型的歷史關口。此次交流會明確提出,要緊緊抓住產教融合這一關鍵紐帶,以數字化轉型為引擎,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書寫新的時代答卷。為全國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范式,助力我國數字經濟邁向全球第一梯隊。本次交流會對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將產生極為深遠的積極推動作用,為相關政策落地見效注入強勁動力。
與會領導與工作人員和部分嘉賓合影留念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