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孔繁森精神”,書寫新時代黨員擔當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4-28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身影熠熠生輝,成為激勵無數人前行的精神坐標。孔繁森,這位將生命奉獻給西藏阿里大地的共產黨員,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曲忠誠擔當、無私奉獻的壯麗樂章。歲月流轉,“孔繁森精神”不僅沒有被時光沖淡,反而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指引著廣大黨員干部奮勇向前。

      孔繁森初次踏入西藏,是在1979年。彼時,他毅然告別年邁的母親、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奔赴條件最為艱苦、經濟最為貧困的西藏地區。出發前,一句“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道出了他為西藏奮斗到底的堅定決心;入藏后,“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更是他隨時準備為西藏人民奉獻一切的誓言。

      在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是孔繁森面臨的首要挑戰。稀薄的空氣、嚴寒的氣候、崎嶇的山路,每一項都在考驗著人的意志和身體極限。然而,孔繁森沒有絲毫退縮。他行程8萬多公里,足跡遍布阿里的山山水水、村村戶戶。在冰天雪地中,他不辭辛勞地為藏族老人送醫送藥,用溫暖驅散他們身體的病痛和心靈的孤寂;面對災區的困難群眾,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積極協調物資,組織抗災自救,為災民重建生活的希望;為了籌集賑災款,幫助阿里人民脫貧致富,他四處奔走,多次累倒在工作途中。即便身體極度不適,他心中始終牽掛著阿里的發展、百姓的生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在為阿里的未來奔波。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積極帶動下,阿里迎來了發展的曙光,經濟逐步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孔繁森兩次援藏,將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和西藏人民。在他的心中,“先有國,后有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始終堅守的信念。身為市長,他手握權力,卻從未利用職權為家人謀取私利。援藏期滿,面對妻子體弱多病的現實和殷切期盼,他依然選擇留下,繼續為阿里人民服務;本可享受領導的特殊待遇,他卻主動與藏民們同甘共苦,在艱苦的環境中摸爬滾打,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他的一生,是忠誠于黨和人民事業的生動詮釋,集中展現了共產黨員忠誠擔當、大愛無我、拼搏奮斗、廉潔奉獻的優秀品質。

      在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部分黨員干部在安逸的環境中逐漸淡忘了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困難和挑戰面前表現出退縮和畏懼。一些年輕黨員由于沒有經歷過艱苦歲月的洗禮,對黨的認識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對黨的精神內涵的深刻理解。然而,孔繁森這樣的精神楷模為我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們用生命書寫的故事成為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新時代的價值標桿。扎根基層,意味著要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基層是離群眾最近的地方,也是考驗黨員干部能力和擔當的主戰場。只有在基層一線摸爬滾打,才能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腳踏實地工作,要求黨員干部摒棄浮躁心態,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將每一項工作都落到實處,以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

      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中。在鄉村振興的戰場上,幫助農民發展特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勇攀科技高峰,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在生態保護的綠色征程上,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守護青山綠水,讓大地展現出蓬勃的生態魅力;在文化傳承的悠悠長廊中,挖掘古老文化精髓,弘揚優秀傳統,為民族文化的繁榮興盛增磚添瓦。在教育改革的廣闊天地里,創新教學方法理念,培育時代新人,讓校園洋溢著濃厚的求知氛圍;在醫療衛生的關鍵崗位上,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攻克疑難病癥,為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在社會公益的溫暖道路上,關愛弱勢群體生活,傳遞人間真情,讓社會彌漫著和諧的美好氣息;在體育競技的激烈賽場上,挑戰自我極限,勇奪榮譽勛章,為國家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拼搏奮進 。在城市建設的宏偉藍圖下,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讓城市彰顯出獨特的現代風貌;在鄉村治理的基層舞臺上,加強民主管理監督,促進鄉村和諧,為鄉村的長治久安努力耕耘。在金融服務的前沿領域中,創新金融產品模式,助力實體經濟,讓經濟發展擁有堅實的金融支撐;在志愿服務的愛心領域里,踐行奉獻友愛精神,解決群眾困難,為構建互助友愛的社會貢獻力量……無論身處何種崗位,都要以孔繁森精神為指引,以擔當作為詮釋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孔繁森精神”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在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要傳承和弘揚“孔繁森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王黛)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