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保川蜀行》Ⅰ——26塊錢保住希望,老百姓很滿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4-29





      “過去損失一頭牛要白干四、五個月,現在有了牦牛保險就安心多了,老百姓都很滿意。”紅原縣安曲鎮奪龍村副書記澤朗太會想起去年的事仍難掩興奮。

      他說盡管去年村子里的牦牛死了近400頭,但老百姓對結果卻很滿意——人保的賠款很快就打到了養殖戶的一卡通賬戶上,死掉的牦牛也由人保統一做了無害化處理,避免了疾病的二次傳播,而且相較之前老百姓的處理方式,村里的環境也變得更美了,他笑著說,今年來村子里旅游的人都比之前多了。

      坐落于紅原縣中部的奪龍村,背靠查針梁子的連綿山影,面朝無垠的若爾蓋濕地延伸帶。村名源自奪瑪與龍日瑪部落的融合傳說,走訪過程中,亦可真實地感知到歷史與自然在此交織的印記——全村300余戶村民主要以藏族為主,今天的牧民,仍與牦牛為伴,他們和草甸上的格桑花與薰衣草共同織就出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野畫卷。而作為“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近年來其逐步構建起以牦牛產業為軸心,“天然放牧+科學養殖”為核心的現代牧業體系,但不論時光如何流轉,牦牛始終是奪龍村人的命根子。

      26塊錢保住的希望

      牦牛是大自然對奪龍村的饋贈,亦是奪龍村人精心養護著的“希望”。

      盡管牦牛養殖讓奪龍村人逐漸富起來、日子好起來。但現實中,夏季短暫的草場豐茂期稍縱即逝,突如其來的冰雹或山洪亦時有發生,而與自然災害相比,疾病更是懸在牧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口蹄疫能在48小時內席卷整個牛群,寄生蟲感染率常年高達60%;再加之長達九個月的繁殖周期和耗時4年的養殖過程,其風險對于奪龍村人而言亦難以承受。

      幸而有保險的介入,奪龍村人自此不再為風險焦慮。

      “老百姓出小頭,政府出大頭。我們村保了1萬多頭”。談及人保提供的牦牛保險,澤朗太說一頭牛養殖戶僅需自付26元,其他的由政府補貼,使得老百姓接受起來難度小了很多,二三十塊錢卻實實在在地化解了牧民最大的擔憂。

      當然不止牧民,規模化養殖企業亦面臨著同樣的風險。

      “過去我們最怕牦牛死了,牛死了損失很大。現在有了牦牛保險,我們對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也充滿了信心。去年,牛死了13個,保險公司給我們賠了5萬塊錢”。紅原縣安曲鎮藏高公司負責人唐銳一邊拉著人保公司人員的手一邊反復地說著“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的確,相較牧民而言,規模化養殖成本高、風險亦更高,比如,一旦出現交叉感染等情況,損失將難以估計。但相較公司而言,牧民對理賠時效和精準度的需求則會更高,畢竟,牛死掉之后從頭再養需資金。

      對于這個問題,四川推行的“一卡通”,則成為破題密鑰。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農業保險綜合信息平臺與社保卡省級平臺專線對接,社保卡成為農業保險賠款的優先支付渠道,即縮短了理賠周期,亦提高了資金發放的精準度——解決了以往信息不準確等原因而可能出現的 “冒領”“滴漏” 等情況。而這亦成為牧民贊不絕口的又一示例。

      如果說,在高原的凜冽寒風中,牦牛養殖如同一場與自然博弈的生存挑戰,那一份保險所筑起的“希望”守護之塔,會在牧民紅彤彤的臉上瞬間變得具象起來。

      能少掉一斤就少掉一斤

      如果說,牦牛是奪龍村人的“草原銀行”,那只有膘肥體壯的牦牛才能轉化為奪龍村人實實在在的收益。

      長冬無夏、年均氣溫2.9℃,冬季封凍期長達5個月。這就是奪龍村的自然條件。

      對于奪龍村人而言,或許早已熟悉了這惡劣的自然環境,但不管是可以帶來多少利益的牦牛干或是手把肉,前提都是牦牛盡快出欄少掉膘。

      但事實是,在寒冷的自然條件下,一般牦牛不僅會掉膘20~30%,死亡率亦會顯著升高。

      對于這一現實問題,于保險公司而言,牛死掉后給付保險金是最簡單省事的處理方式,但對于飼養周期長達四五年的牦牛養殖戶而言,保險賠款卻難以完全覆蓋其這一周期內所可能獲取的全部收益。

      對此,中國人保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自2024年起,中國人保積極圍繞牦牛養殖開展風險減量服務,2024年其以紅原縣為試點區域,重點圍繞牦牛疫病防治、降低死損率等課題,與西南民族大學等單位合作開展風險減量研究。

      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獸醫學院副院長,中國人保牦牛風險減量項目技術負責人史海濤教授對中國人保的這一動作連連點贊,為此多方調研,創新提出了低成本精準補飼理念,研發了“牦牛冷季低成本精準補飼關鍵技術體系”,切實實現了牦牛養殖領域的“兩降兩升”——牦牛死亡率和補飼成本降低,牦牛產業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提升。

      奪龍村的農保互動共生只是中國人保在四川無數項目的縮影。盡管項目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其核心都是服務人民、保住民生。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其跳脫出既往“一賠了之”的行業慣有經營邏輯,全力構建起了全過程風險減量服務價值鏈,即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和科技賦能手段,持續提升災害預防、減災救災的能力,在風險防范、緊急救援、損失理賠等環節切實發揮保險的專業價值功用。

      能與不能在乎于心,“人民保險,服務人民”的初心使命,在這邊川蜀大地上揮灑澆灌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暖心故事。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