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垂直化落地,與汽車、電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深度耦合,在工藝優化、質量檢測等細分場景釋放降本增效價值。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下一步將加強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研發布局,加快建設工業領域高質量數據集,同時加快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作為硬科技第一大所——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落地重慶的第一家硬科技人工智能企業,中科搖櫓船成立以來,堅持專注解決高精密光電測量“卡脖子”難題,堅持創新研發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堅持瞄準制造業高質量轉型需求,走出了一條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硬科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的專精特新之路。
要做大先做小,瞄準痛點,專注細分領域
當前復雜形勢下,中小企業面臨嚴峻生存壓力,平均生命周期僅3年,超5年者不足7%,生存危機倒逼傳統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走"專精特新"之路,聚焦大企業忽視的細分市場,以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路徑實現差異化競爭,成為突破生存困境和推動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
從誕生第一天起,中科搖櫓船就有清晰的定位:以“光+AI”技術為核心,打通“產業+AI”融合路徑。針對制造業電阻點焊焊花飛濺這一行業“老大難”痛點,中科搖櫓船聯合長安汽車、中國聯通開發了世界首(臺)套基于5G和硬科技智能相機的焊花飛濺大數據AI總體控制解決方案,有效改善焊花飛濺,顯著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工藝。
此外,中科搖櫓船率先在國內打破制約Micro LED顯示技術大規模商用的其中兩大瓶頸,成功研發出Micro LED晶圓巨量轉移檢測設備。作為行業顛覆性創新成果,該設備的問世或將加快Micro LED顯示屏量產進程。
中科搖櫓船的研發人員正在測試MicroLED晶圓外觀檢測系統
數十年磨一劍, 窮究其理,掌握核心部件
面對工業場景中“看不見、檢不準、控不住”三大痛點,中科搖櫓船拒絕“短平快”的規模擴張,聚焦遞進式技術突破。憑借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這兩大堅實后盾,中科搖櫓船每年將研發預算的37%直接注入客戶生產線,有力促進了技術迅速轉化為實際應用方案,其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周期僅為11.7個月,相較于行業平均水平縮短了58%。
截止目前,中科搖櫓船通過技術自主突破了一批核心器部件。其3D結構光相機,3D點云成像速度全球最快;3D線激光輪廓相機,實現國產化批量生產,性能參數超越國際巨頭;4D光場相機,在國產大飛機擋風玻璃檢測、華為手機玻璃蓋板檢測上得到應用。
通過產業自強,中科搖櫓船落地了一批智能感知裝備。針對半導體顯示行業,其自主研發的Micro-LED晶圓檢測裝備,突破了光學檢測極限值,將檢測的精度控制在1微米以內(相當于在一個標準足球場上找到一根繡花針),這套裝備還被納入工信部創新產品名錄,在顯示行業龍頭京東方落地應用。
通過啃“硬骨頭”,中科搖櫓船培育了一批智能示范應用場景。在新能源領域,中科搖櫓船為賽力斯汽車打造了國內首個全鏈條AI視覺質檢系統,覆蓋問界汽車產線的360余個檢測點位,服務了超過30萬汽車用戶,1分鐘能夠完成全車上萬個零部件的檢測,助力30秒下線一臺新能源汽車。
中科搖櫓船AI智能視覺檢測系統正在賽力斯超級工廠進行檢測作業
發揚紅杉精神,廣域結網,構建協同生態
作為專精特新企業,中科搖櫓船不斷持續創新,多項產品和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在中科搖櫓船看來,紅杉樹全球最高,根系雖淺卻屹立千年,啟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需立足細分領域培育不可替代性。
專精特新之路需要“熱帶雨林”式的生態圈,既有技術,又有市場、有客戶、有資本、有政府的宏觀政策。“就像一個熱帶雨林一樣,要有陽光雨露,比如政府端的宏觀政策或者是資本機構的一些支持;還要有好的土壤,比如上下游的生態合作伙伴。在這個熱帶雨林里,有參天大樹,也有小樹苗和飛禽走獸,大家各司其責,使生態效率最大化。”中科搖櫓船創始人鄭道勤說。
在“光+AI”的技術體系打造下,中科搖櫓船的路越走越穩。下一步,中科搖櫓船將持續錨定AI+智能制造、AI+民生安全、AI+生物醫療三大主戰場行業,在工業4.0中貢獻自身的責任與擔當。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