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咯鈞策管理咨詢 | “十五五”規劃產業命題:國企如何讓產業鏈供應鏈“韌”起來?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10





      全球產業鏈因地緣沖突、技術封鎖劇烈震蕩,當“卡脖子”難題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絆腳石,正略鈞策管理咨詢認為作為國民經濟的“頂梁柱”,國企在“十五五”規劃的號角聲中肩負重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僅是應對危機的“盾牌”,更是搶占未來的“利劍”。

      一、“韌性”的內涵與本質

      供應鏈產業鏈韌性,是指產業鏈供應鏈在面對外部沖擊(如自然災害、地緣政治沖突、技術封鎖、市場波動等)和內部變革(如技術迭代、需求變化、管理調整等)時,能夠保持穩定運行、快速恢復功能,并實現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的能力。它包含三層核心內涵:

      01、抗沖擊性:抵御風險的“盾牌”

      當危機來臨時,產業鏈供應鏈具備承受壓力、降低損失的能力。如疫情期間全球汽車產業因芯片短缺遭遇重創,但部分車企憑借提前建立的多區域芯片供應渠道,以及與芯片廠商的長期合作關系,最大限度減少了停產損失。

      02、修復能力:快速恢復的“自愈力”

      一旦產業鏈供應鏈的某個環節出現斷裂或故障,系統能夠迅速反應,通過調整供應渠道、調配資源、優化流程等方式,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運轉。如某手機品牌東南亞代工廠因罷工導致產能驟降40%,企業迅速調配國內備用產能,引入周邊小型代工廠分散生產,15天內恢復產能,交付周期僅延遲一周。

      03、適應與升級能力:創新發展的“引擎”

      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產業鏈供應鏈不僅能夠恢復原狀,還能主動適應變化,抓住機遇實現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產業升級,向更高附加值的環節邁進。如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從最初依賴進口關鍵零部件,到自主研發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最終實現全球領先。

      二、五大維度筑牢“鏈防線”

      01、聚焦科技創新,攻克技術難題

      加大在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裝備、工業軟件等關鍵領域的研發投入,通過“揭榜掛帥”“賽馬機制”等方式,集中力量突破技術壁壘。例如,中芯國際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成功突破14納米芯片量產技術;航發集團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速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同時,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提升產業鏈的整體技術水平。

      02、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多元供應體系

      一方面,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引導產業鏈向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強、創新資源豐富的區域集聚,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例如,長三角地區國企可聚焦高端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進行布局;珠三角地區國企可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通過區域協同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升級。

      另一方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生產基地、研發中心、銷售網絡和物流樞紐,建立多元化的原材料供應渠道和市場銷售渠道,降低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賴。如中遠海運在東南亞投資港口,保障海上運輸通道暢通;中糧集團在巴西收購大豆種植園,穩定糧食供應鏈。

      03、加強生態協同,打造產業共同體

      以國企為“鏈主”,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聯合中小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產業生態。通過共享技術、標準、數據和市場資源,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例如,中國一重作為重型裝備龍頭,將200多家中小企業納入供應鏈協同平臺,共享訂單資源與技術標準,實現互利共贏。

      04、推進數字化轉型,提升敏捷響應能力

      利用大數據、AI、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對產業鏈供應鏈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信息實時共享、流程協同優化和智能決策支持。例如,中國商飛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模擬飛機制造全流程,將供應鏈響應速度提升40%;國家電網通過智能電網建設和能源互聯網平臺,實現能源生產與消費的精準匹配和高效調度。

      05、完善應急機制,增強風險應對能力

      建立健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對重點行業、關鍵環節和重要企業的風險監測與評估。制定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流程和責任分工,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建立重要物資儲備制度,保障關鍵物資的穩定供應。如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保持90天戰略儲備,國藥集團聯合地方國企在全國布局醫療物資儲備庫,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提供堅實保障。

      從攻克技術難題到構建全球網絡,從數字賦能到生態協同,每一步探索都在重塑中國產業鏈的基因。當國企鍛造出“斷鏈能接、弱鏈能強、短鏈能延”的強大韌性,中國經濟將進一步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