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埃隆·馬斯克在X上轉發的一則案例顯示:其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正利用人工智能公司xAI的技術,幫助一名漸凍癥患者重新“說話”。
漸凍癥患者重新“說話”
據介紹,該患者植入了一個大約相當于五枚硬幣疊放的圓柱形裝置,成為了全球第三位接受Neuralink腦機接口植入的患者。
Neuralink稱,該設備連接的是患者的運動皮層,這意味著它只能讀取他所“打算”執行的動作,而無法讀取他的真實思想,目前他已能夠順暢控制電腦,甚至可以完成視頻剪輯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該案例還結合了人工智能技術,使用xAI的人工智能應用Grok,結合其個人語音訓練了一套AI模型。該模型能夠補全其語句,并用患者本人的聲音實現對話。
事實上,在這名患者之前,已有兩名殘疾患者接受了Neuralink腦機設備的植入,其均已恢復部分獨立生活能力。馬斯克曾直言,“未來人類需與AI融合”,到2030年將為超過2.2萬人進行腦機接口手術。
腦機接口成科技創新先手棋
其實,1973年,自美國計算機教授雅克·維達爾首次提出“腦機接口”概念。這種變革性的人機交互技術,能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直接連接,實現“腦”與“機”之間的信息交換,在醫療、教育、游戲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目前,除了Neuralink的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腦機接口技術路徑還包括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是無創的,通過采集腦電信號、腦血氧信號等方式來間接反映或調控大腦活動,不需要通過手術將硬件設備植入人體。
侵入式腦機接口則需要將電極或傳感器等硬件設備植入到大腦皮層,以直接捕獲神經信號。
半侵入式腦機接口介于前兩者之間,雖然仍需要通過手術布置電極,但電極置于顱骨下、皮層上方,俗稱“開顱不入腦”。
值得一提,從國內政策和實踐層面來看,腦機接口正高速發展。我國“十四五”規劃已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國家重點前沿科技項目,2025年3月,國家醫保局發布《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 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其中專門為腦機接口新技術前瞻性單獨立項。
業內人士直言,放眼全球,腦機接口技術飛速發展,應用領域正逐漸從醫療領域拓展至教育、游戲等非醫療領域,存在較大上升空間,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演進正在推動腦機接口技術應用將實現更多突破。
微美全息完善AI+腦機接口生態圈
誠然,腦機接口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性領域,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熱點。資料顯示,微美全息(WIMI.US)積極推動“腦機接口+”生態建設,整合量子計算、AI、人形機器人、AR/VR等新興技術,全面探索腦機接口在醫療康復、工業生產、教育娛樂等領域的融合應用。
當前,為進一步推動腦機接口的多學科融合,微美全息成立研發中心,圍繞神經外科與腦機接口深度結合,已規劃數十項前沿科研項目,不斷豐富的應用場景為技術“落地”創造了更多可能,為實現腦—機精細協同奠定關鍵基礎。
可以說,在經歷了數年的技術演進后,微美全息在腦機接口領域的生態建設圍繞技術研發、跨領域融合、應用場景拓展及產業鏈協同展開。在腦機接口賽道積累了許多突破性的成果,展現出了從技術研發到實際應用場景的潛力,未來,微美全息技術不斷突破、應用持續深化,將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
結語
總體來看,近年來,腦機接口技術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通過這項革命性的新技術,能夠幫助幫助因損傷或疾病而失語、失聰的患者恢復;或者讓重癥肌無力患者、因事故導致的高位截癱、中風等重度運動障礙患者恢復一定的運動能力。然而,人類對大腦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未來人工智能與神經科學的結合,勢必帶來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間。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