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其五年規劃意義重大,對重大工程布局、公共資源配置、社會資本投資具有戰略導向作用,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國家能源局在“十五五”能源規劃研究工作組啟動會上指出,“十五五”是碳達峰的攻堅期,也是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速推進的關鍵期。能源“十五五”規劃需堅持能源規劃“總體一盤棋”理念,既擔負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體系等多項重大任務,又肩負打好“如期實現碳達峰”攻堅收官戰的重要使命。做好這一階段的能源發展規劃,對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建設能源強國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結合我國能源行業發展現狀,正略咨詢本文主要探討能源行業“十五五”發展的四大趨勢。
趨勢一: 綠色低碳轉型扎實推進,清潔能源主導地位加速確立
一方面,化石能源清潔化利用將持續深化:煤炭減量替代與清潔利用技術(如CCUS)將成重點,油氣行業加速“增儲上產”與低碳化轉型,國內原油產量預計穩定在2億噸以上,天然氣自給率保持50%以上。
另一方面,非化石能源裝機規模將持續提升:“十四五”期間,中國非化石能源投資占全球三分之一,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預計“十五五”期間,風電、光伏裝機將突破12億千瓦,氫能、儲能等新興技術規模化應用加速,推動電力系統從“源網荷”向“源網荷儲”一體化轉型。
“十五五”期間,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將在能源結構中占據更為突出的主導地位。技術進步將持續降低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成本,提升其效率與穩定性。太陽能光伏有望在分布式和集中式發電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鈣鈦礦電池等新型光伏技術商業化應用;陸上和海上風電規模將繼續擴張,大容量、高可靠性風機技術成熟,深遠海風電開發成為新熱點;水電作為成熟可再生能源,將通過技術升級和優化改造提升效能,為電力系統提供關鍵調峰、儲能支持。生物質能在供熱、發電及生物燃料領域的應用也將不斷拓展,實現多元化發展。
氫能與儲能成為重要支撐。氫能作為極具潛力的清潔能源載體,“十五五”期間將進入快速發展軌道,綠氫制取技術取得關鍵進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降低,規模擴大。如在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續航里程增加、成本下降。儲能技術是保障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的關鍵。除抽水蓄能外,鋰電池儲能技術性能提升、成本降低,在電網側、用戶側廣泛應用;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走向商業化,長時儲能技術取得突破,滿足電力系統不同時間尺度儲能需求。
趨勢二:破解新能源消納問題,新型電力系統將全面構建
新能源消納壓力增大。近年來,新能源以年新增裝機近3億千瓦的速度發展,局部地區電力系統調節能力瓶頸逐漸顯現。在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加強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建設成為“十五五”期間政策發力的重點領域。
新型電力系統作為新型能源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實現新能源高效可靠消納的關鍵載體,其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特別是電力行業技術資金密集、存量系統龐大,這意味著路徑依賴較強且試錯成本極高。要在滿足低碳、安全、經濟的基礎上,科學制定新型電力系統頂層設計方案;優化加強電網主網架,圍繞提升供電能力、抗災能力和承載能力加強配網建設,補齊結構短板,夯實電力系統穩定的物理基礎;全面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和靈活性,推動新型儲能等快速發展,提升電力系統彈性,多措并舉切實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加快源網荷儲各環節(如構網型技術,長時儲能技術,大電網安全防御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等)核心技術突破。
趨勢三:能源互聯網搭建成型,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十五五”時期,能源互聯網建設將取得實質性進展。通過先進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實現電力、天然氣、熱力等多種能源網絡互聯互通與協同優化。能源路由器、智能電表、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統等關鍵設備和系統廣泛應用,實時感知能源生產、傳輸、消費信息,實現能源流精準調控。不同能源系統之間的耦合互動增強,如電力-天然氣、電力-熱力等多能互補系統優化運行,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能源互聯網促進分布式能源資源高效整合與利用,用戶成為能源生產者與消費者,參與能源市場交易,形成全新能源生態系統。
“十五五”時期,技術創新將驅動能源全產業鏈升級,數字化與多能互補將深度融合。一方面,關鍵技術突破將推動能源產業革命。新型儲能(鋰電、液流電池等)成本將進一步下降,綠氫制備基本實現平價;智能電網、虛擬電廠技術更加普及,能源系統靈活性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多能互補+數字化”模式將重構能源生態。“油氣+新能源”“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等模式將成為主流,區塊鏈、AI技術賦能能源交易與調度,分布式能源占比將進一步提升,用戶側參與電力市場機制逐步成熟。
趨勢四:能源安全與全球化博弈并重,國際合作轉向全產業鏈競爭
“十五五”期間,我國能源發展將呈現“自主可控”與“全球競合”深度交織的特征。
國內層面,能源安全內涵從“保供穩價”向“技術-資源-韌性”三位一體升級;頁巖氣產量將突破500億立方米,致密油占比將提升至15%,戰略性礦產儲備保障周期將延長至6個月;電網極端氣候應對標準強化,氫能管道與LNG應急調峰體系建成,構建“平急結合”的供應鏈彈性。
國際層面,碳中和目標觸發全球能源規則重構,合作模式從單一項目輸出轉向全產業鏈競合——主導綠氫認證、儲能安全等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一帶一路”“光伏-儲能-氫能一體化”基地落地;同時,通過并購歐美關鍵技術企業、布局非洲鋰礦權益產能(占比超30%)對沖“去中國化”風險,并以“碳標簽+CBAM認證”突破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低碳”引領能源轉型方向;“新型系統”重塑能源布局;“數字化與智能化”賦能產業升級;“安全與博弈”凸顯發展挑戰,正略咨詢認為這不僅是“十五五”期間能源行業發展的關鍵詞,更為能源企業發展規劃提供了思路。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