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一家,一種家風,家風是文明的延續。俗話說“忠孝仁愛顯人品,勤儉耕讀展家風”,良好的家風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成長,哺育了一代代優秀的中華兒女。萬丈高樓始于基,家風是人類成長的“地基”和培養健全人格的“基石”。
勤儉持家,是我家的家風之一。奶奶家堂屋的中匾上“勤加持家”四個大字影響著我們家幾代人的成長。記得小時候從我會說話起,父親就用戒尺指著中匾上的字一個一個的教我讀寫,他還會嚴肅的教我每一個字包含的涵義,“勤”指勤勞;勤奮,經常做;次數多。“儉”指節約;節儉;不浪費。“持家”指操持家務;家事。
爺爺的故事也是我童年最常聽到的課文,三伏天挑著兩大筐雞蛋走四十里山路在村子里叫賣,用舊軍壺裝的地瓜粥就是爺爺的午餐;寒冬臘月里給藕農挖藕,皸裂的雙手凍得滿是凍瘡;磨破底的布鞋里墊著硬紙板繼續穿,這些都是我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
奶奶從小就教育我要勤儉節約,要節約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粒米飯。奶奶平時非常節約,衣服破了,都是補了又補再穿,孩子的褲子短了,在褲腿上接一截又可以穿了。我有時非常浪費,鉛筆用了不到一半就丟掉,面包吃了幾口就不吃了。有一次,我把不想吃的飯菜倒進了垃圾桶,奶奶發現后,她用手把垃圾桶里的飯菜一點一點的抓起來喂雞。奶奶嚴厲地告訴我:“每一滴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汗水辛苦的種出來的,不能浪費,要想到以前二萬五千米長征的時候,紅軍沒有糧食吃,吃草和樹皮充饑,是多么的艱難啊!雖然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但也不能浪費,要時刻想著我們的幸福日子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聽了奶奶的話,從此以后我也養成了節約的習慣,舊毛巾用來做抹布,洗菜水用來澆花……
父親是一位勤勞的農民,他的一輩子都在與土地打交道。父親從十歲起就在大隊里干活,鋤草一個工分;挑魚塘兩個工分;插秧三個工分……,發黃的記事本上寫滿了父親在大隊里掙的工分。每次翻開記事本,我仿佛看到一個曬得黢黑的少年,頂著驕陽在田地間辛勤勞作的場景。自我記事起,我常看到父親身上褪色的舊外套緊裹著他瘦削的身軀,滿臉溝壑般的皺紋里沾著泥土,粗糲的雙手像極了田里的老樹根。父親每天起得比報曉雞還早,懷里揣著幾個饅頭,在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月亮爬上草垛了,還能聽見他給拖拉機添油的叮當聲。一次暴雨沖垮了田埂,他赤腳在泥漿里泡了整宿,清晨回來時凍得發抖的身體高燒40度。
在當代社會,勤儉持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從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到當代的極簡生活理念,勤儉持家的家風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重溫“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老教誨,讓勤儉美德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指出,勤儉節約的倫理觀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今天,我們面臨著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勤儉持家不再只是個人美德,更成為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責任倫理。當每個家庭都能做到量入為出、物盡其用,整個社會就會形成健康可持續的消費倫理,這或許是我們應對資源危機、環境挑戰最樸素也最有效的智慧。(江夏煙草 王小銀)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