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家風之光 照亮前行之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24





      在武漢江夏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蔥郁深處,項英紀念碑巍然矗立,碑上鐫刻著“項英同志浩氣長存”八個大字,仿佛在訴說著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家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家風故事如同一座精神燈塔,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

      “三菜一湯”的廉潔堅守

      1938年冬,美國作家史沫特萊來到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宣傳報道新四軍抗戰事跡。在軍部食堂,副軍長項英自掏腰包,以“三菜一湯”——紅燒魚、粉蒸肉、辣椒炒干子和殺豬湯招待史沫特萊。項英的“三菜一湯”,不僅是一頓飯的故事,更是一堂生動的廉潔教育課。他對公私分明的執著堅守,折射出他廉潔自律的品格。這種“公款如鐵,私欲如塵”的清醒認知,源于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更源于對家風的傳承。在當今社會,公私界限模糊、特權思想滋生的現象時有發生。作為青年黨員,我們要像項英一樣,分清“公”與“私”的界限,筑牢廉潔防線,讓家風成為抵御腐敗的“防火墻”,切實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一缸稀飯”的生死與共

      在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中,項英與紅軍游擊隊員共同經歷了最艱難的歲月。國民黨軍的“清剿”與經濟封鎖,讓游擊隊常常斷糧斷炊。一次,警衛員摸下山找到群眾買了一斤米,七個人省著吃了一餐后,還剩下幾兩米。面對敵情緊張,項英與隊員們輪流值班放哨,并規定值班者可從剩余米中抓一點煮稀飯。然而,七人輪完后,米竟還有剩余。最終,大家采來野菜和米同煮,才分食了這缸稀飯。家風是作風的“試金石”,項英的“一缸稀飯”,映照出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在工作中,我們常面臨利益誘惑與責任考驗,無論是項目推進還是日常工作,都要將“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杜絕“特權思想”和“官僚作風”。

      “毛線手套”的清廉傳承

      項英的女兒項蘇云,幼年時與父親聚少離多。一次,父女在延安重逢,項英親手為女兒穿上衣服、脫鞋、洗腳,分別時,他留給女兒的一筒金雞牌餅干、一雙毛線手套和一封信。這雙毛線手套,是項英在艱苦條件下對女兒的牽掛,更是他清正廉潔的見證。項英的“毛線手套”,承載著深沉的父愛,更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工作以來,他從未利用職權為家人謀取私利,即便是對至親,也堅守原則。家風是信仰的傳承,我們應將家風建設與黨性修養相結合,既要嚴以律己,又要教育家人廉潔奉公,無論是面對親情的牽絆,還是利益的誘惑,都要像項英一樣,堅守原則、不越紅線,讓家風成為信仰的“播種機”,讓廉潔成為家庭的“傳家寶”。

      賡續紅色基因,弘揚廉潔家風。讓我們從“三菜一湯”中汲取廉潔力量,從“一缸稀飯”中感悟初心使命,從“毛線手套”中傳承信仰之光,以好家風涵養好作風,在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和“支點建設”的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江夏煙草 周余帆)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