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安格(VAG)集團亞太區總經理陶船
編者按:在水閥門行業的激烈競爭中,閥安格中國憑借“創新驅動、品質筑基”的核心戰略,成功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從最初的探索階段到如今的穩健成長,企業通過實施超過95%的國產化戰略,不僅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構建了獨立可控的供應鏈體系,從而在國內市場牢牢占據了領先地位。
作為閥安格(VAG)集團亞太區總經理,陶船憑借其深厚的行業經驗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帶領團隊打造出獨特的商業模式。在他的引領下,企業不僅突破了本土市場的局限,還加速了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市場的布局。憑借先進的智能閥門技術和數字化解決方案,閥安格中國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展現了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從本土市場的突圍到全球市場的布局,從傳統制造到智能升級,閥安格中國的實踐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企業在技術創新以及國際化發展方面的探索,為行業解決效率低下等痛點問題,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和啟示。
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340萬噸/日)
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340萬噸/日)
(組圖)云南滇中引水工程魯地拉水電站
“我們不僅打破了外企在華‘加工廠’的刻板印象,更實現了技術反向輸出。”陶船指著辦公室墻上的世界地圖介紹說。作為全球領先的閥門制造商,閥安格中國正以其獨特的技術創新和本土化戰略,重塑著行業格局。
在這間充滿全球化視野的辦公室里,墻壁上懸掛的世界地圖格外醒目。地圖上星羅棋布的項目標記,以及文件柜里整齊疊放的各洲地圖,無不彰顯著企業全球化布局的雄心。“每個標記都代表著一個正在推進的國際項目。”陶船解釋道,“從東南亞到大洋洲的項目,都有我們的創新產品參與其中”。
在陶船的帶領下,閥安格中國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70%的產品為非完全標準產品,且創新產品成功反哺全球市場。“中國已從‘制造基地’升級為‘創新引擎’。”陶船表示,“這得益于中國完善的產業鏈、豐富的人才儲備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讓我們能夠針對本土需求進行創新研發,再將成果輸出全球”。
從最初的“德國技術,中國制造”,到如今的“中國創新,全球共享”,閥安格的轉型之路,正是外資企業在華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定制化生產引領行業新潮流
走進閥安格中國的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智能生產線飛速運轉,機械臂精準作業,定制化生產成為閥安格中國彰顯創新實力的重要標志。這一生產模式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展現了企業敏捷應變的能力。
“在定制化生產過程中,公司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驗證與生產,且保障供應鏈在工藝上的穩定性、韌性與抗壓性,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陶船介紹道。這種高效的生產模式,使得閥安格中國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客戶提供更加貼合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閥安格中國打破了“外企在華僅做加工廠”的傳統認知,憑借創新技術和本土化運營模式,在閥門行業書寫了全新篇章。該公司主要面向中國本土客戶,積極參與與居民生活用水、農田灌溉、水利調節等緊密相關的項目,研發出多款德國總部未涉及的新產品,打破跨國企業單純引進母公司產品的慣例。
“我們面向中國本土需求研發的產品,目前已實現反向輸出至全球市場。”陶船拿出數份專利證書,均是中國團隊自主研發的。不同于傳統跨國企業的簡單技術移植,閥安格中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道路:中德工程師通過云端協作緊密合作,融合德國工藝積淀與中國創新活力;公司在中國搭建了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下線實現全流程本土化。
技術研發方面,閥安格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水平。為實現閥門“零泄漏”,公司采用復雜且成本高昂的技術,從材料配方到精密加工,均歷經上千次測試。陶船坦言:“我們寧可犧牲成本,也要守住技術制高點。”
為保持技術領先,該公司從兩方面發力:持續加大基礎研發投入,探索優化創新空間;建立市場需求快速響應機制。以2.4米調流調壓閥為例,當市場首次提出超大口徑閥門需求時,閥安格僅用18個月即完成從設計到量產的全流程,技術轉化效率驚艷整個行業。
閥安格參與了多個國內外重大項目,不僅守護著黃河小浪底、李家巖等國內水利樞紐,還漂洋過海服務于中東、東南亞、歐美等地的重大工程。這些項目集中展現了企業的技術實力,其中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和白龍港污水處理廠便是最鮮活的見證樣本。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上海竹園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量達 340 萬噸,閥安格中國連續參與了多期項目建設。尤其在四期項目中,企業更是為其量身設計出國內首例超大口徑液壓閘門,以技術創新成功破解工程難題。
從污水處理到水力發電,從城市供水到化工生產,閥安格的產品早已深度融入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在云南滇中引水工程、魯地拉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配套二期工程等重大政府項目中,都能看到閥安格設備的身影。參與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彰顯了企業在行業內的重要地位,更讓每一位閥安格中國員工倍感自豪。他們深知,自己制造的每一個閥門、參與的每一項工程,都在為國家發展注入力量,見證著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飛速跨越。
在市場拓展方面,閥安格中國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更將產品遠銷全球,出口版圖覆蓋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六大洲。其高質量的產品、創新能力、準時交付和成本優勢,贏得了全球市場的青睞,進一步完善了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戰略。
綠色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雙碳”目標引領全球產業變革的當下,節能環保已成為工業制造領域的核心命題。作為工業流體控制的“守門人”,閥門產品的性能直接關乎整個系統的能耗與效率。面對市場對綠色技術的迫切需求,閥安格憑借持續的技術創新脫穎而出,用領先行業的節能解決方案,為環保事業注入強勁動能。
陶船介紹說,閥安格中國研發生產的閥門產品,在節能性能上展現出顯著優勢,無論是在自來水廠的輸水管道,還是在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中,都能以出色的節能表現,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
閥門安裝投入使用后,往往需要持續運行數十年。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閥安格閥門的節能優勢不斷積累,效果愈發顯著。通過采用先進的密封技術和流體優化設計,閥安格閥門有效降低了流體輸送過程中的阻力損失,減少了能源消耗。同時,其產品超長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能,避免了頻繁更換設備帶來的資源浪費,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實現了真正的節能減排。
在污水處理領域,閥安格閥門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憑借精準的流量控制和可靠的密封性能,這些閥門確保了污水處理流程的高效運行,降低了處理過程中的能耗和藥劑消耗。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污水處理的效率和質量,更為環境保護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組圖)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廠(280萬噸/日)
人才戰略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深深植入閥安格中國的運營基因,化作貫穿企業發展全過程的核心管理準則。
在閥安格,信任是團隊協作的基石。管理團隊與負責人之間形成了高度默契,每位成員都能精準把握工作邊界——知道何時該獨立決策、何時需及時匯報。“我們的管理團隊就像精密運轉的齒輪,無需過多干預,就能高效推進各項工作。”陶船介紹道。這種信任文化始于磨合初期賦予團隊的充分授權,而團隊也不負所托,實現了以最小管理成本達成最大管理效能的目標。
在人力資源管理上,陶船既借鑒通用方法,又形成自身特色:不僅為員工提供優厚的福利,還通過每月生日會、內部活動等方式,讓員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公司注重挖掘員工潛力,為表現突出者提供廣闊的晉升空間。
“工作時全力以赴,生活中盡情享受。”這是陶船倡導的理念。公司鼓勵員工合理安排休假,改變了傳統企業“休假難”的狀況。“我們希望員工在非工作時間能充分放松,這樣才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工作。”陶船表示。這種人性化管理,既提升了工作效率,又增添了濃濃的人情味。
極具競爭力的福利體系,更是讓閥安格成為人才向往的港灣。公司年會設置高額的獎項,即便未中獎的員工也能獲得可觀的陽光普照獎;節日禮品品質不斷提高。這些實實在在的關懷,讓員工歸屬感滿滿。數據顯示,閥安格的人才流失率非常低,印證了其人才戰略的成功。
在安全管理上,閥安格則展現出“嚴”的一面。由于產品屬于裝備業,安全事故后果嚴重,公司負責人親自為全體員工開展安全培訓。連進入工廠的外來人員也必須接受培訓。這種“日常輕松活潑,關鍵問題嚴肅緊張”的管理風格,完美詮釋了“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八字原則。
從中國出發,向全球延伸
中國貿促會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營商環境研究報告》釋放了重磅信號,中國正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贏得中外企業高度認可。在這片充滿機遇的熱土上,陶船目光如炬:“這里不僅是生產基地,更是我們邁向世界的戰略支點。”
作為閥安格集團內數一數二的生產基地,閥安格中國工廠早已憑借過硬實力在全球市場打響名號。走進廠區,智能生產線高速運轉,技術團隊專注攻關——這里正持續打磨產品技術與質量,在關鍵領域突破創新。“我們的目標始終是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陶船表示,這份堅守正是企業立足市場的根本。
在清晰的戰略規劃下,閥安格中國的市場布局如精密齒輪般高效運轉。對內,公司著重鍛造銷售隊伍,深入挖掘國內市場潛力;對外,以亞太地區為核心戰場加速擴張。“最近在東南亞拿下的若干個大型項目,規模一再刷新。這不僅是對我們技術實力的認可,更將成為亞太區業務增長的強力引擎。”陶船表示。
談及亞太市場,陶船眼中閃爍著興奮:“東南亞是我們重點發力的區域。印尼人口超2.7億,地域遼闊且市場需求發展迅猛,蘊藏著無限商機;越南、泰國作為制造業新興國家,我們將迅速落子布局,擴大市場版圖。”而在大洋洲,閥安格計劃深化現有業務,量身定制符合當地標準的創新產品,推動區域業務全方位升級。
從中國出發,向全球延伸。在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閥安格正以創新為筆、品質為墨,依托中國優勢資源,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正如陶船所言:“我們愿意繼續深耕中國,輻射亞太,在世界閥門領域書寫屬于閥安格中國的新篇章。”( 文/李莉)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