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網發布專題報道,高度評價四特酒牽頭制定的《特香型白酒國家標準》,稱其為“中國白酒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里程碑”。該標準的實施不僅填補了行業空白,更讓“特香型”這一獨特香型從地方特色升級為全國認可的“國民香”,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新國標破解認知痛點 特香型迎來破圈契機
報道以生動細節展現了特香型白酒的認知突圍之路。文中提到,長期以來,特香型白酒因缺乏精準的感官描述,其獨特風味曾被誤解為“土腥味”或“樟樹味”。江西省酒類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闕英才回憶道:“二十年前,我們只能用‘江西炒粉的鍋氣’來形容特香型,如今新國標以‘蒸煮米飯的香氣’為標準表述,讓全國消費者都能輕松理解。”
這一“方言普通話化”的轉變,成功打破了地域認知壁壘,為特香型白酒從“地方記憶”邁向“國民認知”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國標量化品質標準 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除認知突破外,人民網更關注新國標對品質的科學量化。報道中提到,新國標在理化指標上做了諸多創新,不僅對總酸、總酯以及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比值提出要求,還按產品生產時間(一年內和一年后)分別設定酸酯總量標準。
這不僅是數字化的技術規定,正如四特酒副總經理陳彥龍所言,這從數據層面凸顯了特香型白酒在陳釀老熟上的優勢。過去,評判特香型白酒品質可能依賴“經驗”、“感覺”,如今有了明確的理化標準,消費者能更直觀地感知品質,也為企業生產提供了剛性約束,無疑為特香型白酒的高質量發展筑牢了根基。
新國標錨定工藝特色 強化品類差異化標簽
在生產技藝上,新國標的規定同樣值得關注。人民網的報道提到,標準明確了特香型白酒的典型工藝,比如大米不經破碎,用面粉和麥麩制曲坯,以紅褚條石壘窖池等。這些細節,是特香型白酒區別于其他香型的工藝特色。
將這些工藝寫入國標,不僅是對特香型白酒獨特性的認可,更讓這份特色有了標準化支撐。正如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黨委書記、總經理郭新光所言,“新國標的發布標志著特香型白酒行業邁入了更加健康、有序、繁榮的新階段,不僅為提高產品質量與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學的技術規范,還為進一步提升消費者對特香型白酒品質的認知提供了示例,有助于特香型白酒這一品類的全國化推廣。”
新國標賦能多方發展 開辟區域品牌突圍路徑
人民網在報道中特別指出,新國標的實施不僅代表著技術規范的全面升級,更是區域白酒品牌實現全國化突破的重要里程碑。對四特酒而言,這標志著企業正從"區域龍頭"向"全國名酒"實現戰略躍升,同時也為江西白酒產業在中國白酒版圖中確立了獨特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這片孕育千年釀酒文化的土地上,四特酒在董事長廖昶的戰略引領下,始終堅持傳承與創新并舉的發展理念:以經典產品"鐵蓋四特酒"守護歷史記憶,以天工系列詮釋匠心傳承,以四特十五年及四特東方韻系列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通過構建這樣層次分明、特色鮮明的產品矩陣,四特酒成功實現了從承載鄉愁的"樟樹味"到廣受認可的"國民香"的品牌蛻變,完成了從地方特色到國民品牌的價值躍遷。
這一品牌升級之路,生動展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標準的完美融合。從"中國藥都"樟樹起步,四特酒以新國標為戰略支點,開創了區域白酒品牌走向全國市場的新模式。展望未來,隨著新國標的深入實施,特香型白酒必將在更廣闊的市場綻放獨特魅力,讓這一縷凝聚江西釀酒智慧的"國民香"飄向全國,為消費者帶來更具特色的美酒體驗。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