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為這輩子只能躺在家里,人生沒有了希望,是脊髓電刺激術讓我重新感受到的重生力量。現在我能自己吃飯、走路,甚至計劃重返工作崗位……”患者楊某術后激動地說。
術前
41歲的楊某2021年因突發腦出血導致左側肢體偏癱,因為左側肢體僵硬、強直,已經不能開展康復活動,生活完全依賴家人,作為家庭頂梁柱的他一度陷入抑郁,直到2025年獲悉我院腦外科開展了新技術新療法——脊髓電刺激技術,楊某第一時間來到我院,經過腦外科李金劍醫生的耐心講解,楊某再次燃起了康復的希望。
在入院第4天,腦外科李金劍醫生團隊,在導管室的配合下對楊某進行了手術。因楊某體重大,肢體活動不利,每一步都需要醫生過硬的醫療技術及強大的心理素質。手術完成后,僅僅歷時30分鐘,楊某多年不能自主活動的左側肢體在電刺激的情況下出現了自主感覺,肌張力明顯下降,多年來不能放松的肢體也奇跡般放松下來,楊某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術后
術后,李金劍醫生團隊對楊某植入電極芯片的參數進行調整,并展開后續肢體康復運動,達到評估-手術-調整參數-康復的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全閉環管理。隨著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腦外科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數據鏈和第一手的直觀數據,將不斷探索更完備更細致的診療方案,引領吉林省地區的脊髓電刺激技術并向全國推廣,為腦卒中后遺癥病人重啟人生之路。
技術原理:神經調控的“智能開關”
脊髓電刺激術通過微創方式,在脊髓特定節段植入電極芯片,釋放精準電脈沖信號,調節受損神經信號傳導。這一技術不僅激活休眠的神經回路,還能促進大腦與脊髓的神經網絡重塑,為肢體功能恢復提供科學支撐。
患者的三大核心獲益
1.肢體功能顯著改善:降低肌張力、恢復關節活動度,助力患者從臥床到站立、行走;
2.生活質量全面提升:改善二便控制能力、緩解慢性疼痛,幫助患者實現基本生活自理;
3.治療安全高效:微創手術創傷小、可遠程調節參數,術后康復周期縮短50%以上。
專家解讀:為何選擇脊髓電刺激?
1.年輕化趨勢應對:腦出血發病年齡逐年下降,傳統康復周期長、效果有限,而脊髓電刺激術可針對性激活運動神經通路;
2.個體化方案:根據患者損傷程度定制電極位置和刺激參數,實現“精準調控”;
3.長期效益顯著:臨床數據顯示,術后配合康復訓練,80%患者6個月內生活能力提升2級以上。
展望未來:技術普惠更多患者
目前,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外科已將該技術納入卒中康復標準化治療體系,并聯合康復科開展多學科協作。未來將進一步優化電極設計、拓展適應癥范圍(如語言功能恢復、認知改善),為神經損傷患者提供全周期解決方案。
科普小貼士
1.適用人群:腦梗死/腦出血后偏癱、脊髓損傷、慢性意識障礙等患者,建議發病后3-6個月評估手術指征。
2.技術優勢:微創、可逆、無藥物依賴,治療費用納入部分醫保報銷。
脊髓電刺激術不僅是一項技術突破,更是生命尊嚴的守護者。如果您或家人正面臨腦卒中后功能障礙的困擾,可咨詢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腦外科專家團隊,讓我們共同開啟康復新篇章!
專家簡介:
李金劍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腦外科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卒中中心神經介入及神經調控負責人;
世界神經外科學會委員;
吉林省神經介入卒中委員會委員;
吉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健康管理委員會神經介入分會委員;
吉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功能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參與省部級課題4項,近年來參與發表SCI共8篇,第一作者和參與發表中文核心及科技核心等論文10余篇。
擅長:急性期腦梗死的介入取栓治療、顱內外血管狹窄的支架治療、顱內動脈瘤栓塞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脊髓損傷及昏迷促醒得神經調控治療。
門診地址: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工農大路1478號
門診時間:周一上午 門診樓二樓 A221室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