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京聯充專注智慧社區的定位,其市場優勢需圍繞社區場景的特殊需求展開。以下是針對性的核心優勢分析:
一、精準切入社區痛點,解決用戶剛需
1、“回家即充”的便利性,覆蓋居民夜間停車場景(22:00-次日8:00),契合私家車6~8小時閑置時段,無需專門尋找充電站。消除用戶“里程焦慮”:每日補電保障通勤需求,尤其適合續航500km以下的主流電動車(如比亞迪、五菱等)。
2、突破社區電力瓶頸,功率(7kW-22kW)對電網沖擊小,能適配老小區電容有限的電路。通過智能負載均衡技術,動態分配電力(如夜間優先充電),避免跳閘。
二、低成本擴張與高粘性用戶
輕資產部署,與物業合作分成,租金進駐(物業獲充電服務費分成+管理費)復用現有車位,無需新建場地。用戶留存率高,綁定“家庭充電場景”,用戶月均充電頻次超20次(快充站用戶平均<4次)社區天然流量,復購率>80%。極低獲客成本,地推直達車主:通過物業群、社區海報精準觸達,成本<10元/人(行業平均50-100元)。
三、技術適配社區場景
1、安全防護升級,防雨防塵IP54等級、過充保護、充電槍電子鎖(防盜充),降低社區安全糾紛。
2、智能運維體系,遠程監測+故障自檢:減少人工巡檢,維修響應<4小時(公共樁平均>24小時)。
3、分時功率調節,在用電高峰自動降功率(如從7kW降至3kW),保障社區電網穩定,提升物業合作意愿。
四、盈利模式深度綁定社區生態
基礎電費+服務費主打低谷電價(0.3元/kWh以下),服務費0.4-0.8元/kWh,單樁單槍月均收益約800-1500元,社區增值服務,接入線上新零售(充電送積分等)。與物業系統打通(充電狀態同步至門禁/繳費系統)
五、政策與競爭壁壘
1、政策紅利:多地強制要求新建住宅車位100%配建充電設施(如江浙滬等多地城市),老舊小區改造補貼。
2、防御性壁壘:排他性合作:與頭部物業公司簽訂協議,鎖定小區資源;
3、切換成本高:用戶養成習慣后,競品需付出3倍以上補貼才能爭奪客戶。
六、社區慢充的核心價值
1、京聯充的本質是“社區能源管家”通過低門檻+高頻率使用+生態聯動,在新能源汽車普及浪潮中,占據離車主最近的“最后一米”場景。
2、短期看:抓住政策強制配建窗口期,規模化覆蓋小區;長期看:以充電樁為入口,整合社區儲能、光伏、V2G(車網互動),構建區域微電網體系。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