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黃陂:漁具店里的煙火與鄰里情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11





      在黃陂武湖發展路御江瀾庭小區門口,侯志斌夫婦的小店像一枚嵌在街巷里的溫潤紐扣。青灰色的門頭下,“志斌漁具” 的燈箱泛著暖光,玻璃櫥窗里魚竿如儀仗般挺立,煙柜與副食架在側角形成溫馨的L型布局。這家不足30平米的小店,用漁具的金屬光澤與卷煙的草木香氣,編織出社區里最具人情味的生活圖譜。

      漁具架上的專業溫度

      侯志斌的漁具選品帶著老釣友的刁鉆眼光:日本進口的碳纖維魚竿按調性分三排懸掛,國產高性價比魚線在透明盒里碼成彩虹,餌料區按“春腥夏淡秋香冬濃”的季節規律分區陳列。每當有新手釣友盯著琳瑯滿目的釣鉤猶豫,他便會從口袋摸出磁石放大鏡:“看這伊勢尼鉤的倒刺角度,釣鯉魚得用6號,鯽魚就得換袖鉤...”說著便拆開餌料包裝現場開餌,手指捏著量杯精準到克,“夏天釣草魚要加30%的麩皮,不然餌料沉底就散了”。

      那個春雨綿綿的傍晚,穿沖鋒衣的年輕人抱著新魚竿打轉。侯志斌抄起傘就往河邊走,在泥濘的堤岸上演練拋竿姿勢,雨水順著帽檐在膠鞋上匯成小水洼。當他講解完線組綁法時,袖口已能擰出水來,第二天便頂著38度高燒守店。妻子用退熱貼給他敷額頭時直嘆氣,他卻指著釣友群里“侯哥教學視頻”的99+點贊說:“你看小李昨晚就釣了條三斤的鳊魚,值了。”

      煙柜旁的鄰里情誼

      熟客張叔來買煙時,她會從柜臺下遞出保溫杯:“您昨天說的降壓藥記得按時吃,這是剛泡的菊花茶”。穿校服的學生來買零食,她總要多塞顆水果糖:“放學路上別亂跑,阿姨看著你過馬路。”

      去年冬天,釣友老王釣完魚發現錢包落在釣箱里,急得在店里直搓手。侯志斌翻出記賬本:“您上個月賒的餌料錢還沒結呢,這包煙先拿去抽。”當晚他打著手電筒沿河岸找了兩小時,最終在蘆葦叢里撿到凍得硬邦邦的錢包。老王送來的臘魚掛在店里橫梁上,成了最有人情味的裝飾。更讓人動容的是梅雨季的某個清晨,獨居的李婆婆顫巍巍來買煙,侯妻發現她臉色不對,立刻喊丈夫騎電動車送醫,醫生說再晚半小時就是腦梗塞。如今李婆婆的床頭柜上,還放著侯家夫婦送的電子血壓儀。

      小店里的生活劇場

      午后的陽光斜照進店鋪時,漁具架旁的長條凳就成了釣友沙龍。退休教師老陳分享著府河釣點的水流變化,外賣小哥小王掏出手機展示剛釣的翹嘴,侯志斌則從冰柜里拿出酒壇:“嘗嘗我泡的楊梅酒,釣完魚解乏。”煙盒在桌面上推來搡去,煙灰缸里的煙蒂堆成小山,南腔北調的釣魚經里,夾雜著誰家孩子考上大學的喜訊,或是小區新種的桂花樹開花了的閑談。

      有次暴雨沖垮了河邊棧道,侯志斌帶著店里的釣友們扛著木板去修繕,有人送來熱姜湯,有人拿來鐵絲鉗,連常來買煙的建筑工人老周都背著電焊機趕來。當夕陽把新橋染成金色時,大家坐在河堤上喝啤酒,侯志斌舉著酒瓶說:“咱們這店啊,賣的不是漁具香煙,是讓大家累了有地方歇腳的暖乎氣。”

      如今走進這家小店,漁具的金屬味里混著煙草的醇厚,副食架的玻璃上還留著孩子們按出的手印。侯志斌夫婦依然每天清晨五點開門,丈夫整理漁具時會哼起釣魚小調,妻子擦煙柜時會把每盒煙擺成 45 度角。他們用二十載光陰證明:最好的經營之道,從來不是賬本上的數字,而是把陌生人處成家人的那份真心。當暮色籠罩小區時,小店的燈光與河面的漁火相映成趣,成為武湖岸邊最溫暖的坐標。(劉紅國)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