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頭部名酒企業紛紛“扎堆”白酒低度化。
· 五糧液率先宣布將推出29度產品“五糧液·一見傾心”,并有內部消息透露,五糧液已調制出三種不同口味的酒樣;
· 瀘州老窖同時宣布28度國窖1573已經研發成功,將適時投放,甚至還將考慮研發16度、6度等更低度數產品;
· 水井坊立刻跟進,宣布即將在特定區域推出38度以下產品;
· 酒鬼酒也正在推進33度、28度、21度、18度等低度產品的研發,計劃在今年7月底推出……
頭部酒企密集入局,似乎預示白酒將進入“低度”競速時代。
消費市場卻出現了一片質疑聲。
“少兌些酒精不就行了,還需要研發?”
“低于50度就不叫白酒”
“低度白酒說白了就是勾兌酒”
“度數越低越是勾兌酒,更不能喝”
“低度酒就是兌水”
什么是低度白酒?白酒降度真的只是兌水降低酒精度數嗎?白酒低度化到底是真趨勢還是偽需求?
01 白酒降度有多難?
大眾消費者關于低度白酒的認知偏差,源于多重因素。
一方面,傳統觀念里,高度白酒往往被視為品質的象征,人們潛意識里覺得高度意味著純正,而低度則可能是通過添加其他成分“稀釋”而來;另一方面,大多數消費者對白酒復雜的釀造工藝缺乏深入了解,不清楚降度并非簡單的加水稀釋,而是一門涉及眾多技術環節的精細工藝。
在了解白酒降度技術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什么是低度白酒?
目前,國家標準中并沒有對低度白酒給出明確的定義和規定,但在香型產品標準《白酒質量要求》中,對“低度”有所劃分:濃香型白酒以40度劃分,即40度<酒精度≤68度為高度酒,25度≤酒精度≤40度為低度酒;醬香酒分為45度≤酒精度≤58度、35度≤酒精度<45度兩種標準;清香型白酒以45度作為不同酒精度的分界線。
盡管不同的香型對于低度白酒的度數界定不同,但從工藝角度來看,釀造低度白酒都比釀造高度白酒更困難
“低度白酒首先并不是簡單的稀釋酒精飲品。”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張五九強調,“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白酒低度化目前已經有很多實現途徑。借鑒其他行業術語,其釀造的主要方法簡單歸納來說,有‘減材制造’和‘增材制造’兩個方向。前者是通過減少高濃度白酒中的乙醇含量而實現降度,主要借鑒了無醇啤酒和無醇葡萄酒的釀造方式;后者則類似于調制雞尾酒,通過增加材料達到降度目的。”
白酒降度過程中,還需要克服酒體渾濁、香氣流失和口感變淡的棘手問題。
當酒精度降低時,酒中的一些成分溶解度發生變化,導致酒體出現渾濁現象,影響產品的外觀品質。高度白酒中豐富的香氣成分在降度后可能會部分揮發或被稀釋,使得白酒原本濃郁的香氣減弱,口感變得寡淡。
白酒香味成分亞油酸乙酯溫度及酒精度不同的溶解度(來源:好酒地理局)
五糧液股份公司技術總顧問趙東也表示,白酒以酸酯成香,做到“低而不濁、低而不雜、低而不淡”,勾調技能更重要,“可以說低度酒技術比高度酒更嚴”。
無論是采用哪種方法,白酒降度都絕非簡單地“除醇、加漿”,而是要使酒體做到協調、柔和、淡而不寡,低而有韻,尤其是具備本香型、本品牌的典型特點和風格。
02 低度白酒并非新鮮事物
上世紀起,就陸續有酒企開始研發低度白酒。
20世紀70年代,張弓酒廠曾采用低溫法和提高基酒質量、加香泥板、回酒發酵、中高溫曲配合使用等措施,研制出38度張弓酒。
瀘州老窖的低度化探索始于1980年代,當時瀘州老窖就推出了首批低度產品“38度特曲”。憑借窖香、糧香復合香氣和“爽口優雅”的口感,該產品于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上斬獲“國家金質獎”。此后,瀘州老窖更是逐步把38度國窖1573打造成支柱型產品之一,切入商務宴請場景。
但進入21世紀,高度白酒憑借醇厚口感與品質象征屬性備受青睞,低度白酒陷入停滯和邊緣化困境。
直到2012年,白酒低度化才迎來一個拐點。彼時,剛入局的江小白推出100ml小瓶裝、40度清香型白酒,提出白酒年輕化、低度化、時尚化戰略。
后來,消費者還自發用江小白兌雪碧、果汁等飲料,創造出“江小白+飲料”的混飲玩法。基于用戶在度數和風味上的產品共創,2018年,江小白又推出了23度水蜜桃味高粱酒“果立方”。經過持續迭代,如今,果立方不僅度數降至15度,還涵蓋了白葡萄、柚子等多種口味。
2014年,洋河也開始探索白酒低度化,當年就推出了首款33.8度的“微分子”酒。2019年又推出了43.8度“洋河無忌”系列,2023年迭代至33.8度。當年洋河主要采取的是區域市場差異化滲透策略,在廣東、江蘇等低度酒消費增速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洋河通過“微分子酒+藍色經典”雙品牌覆蓋不同消費層級;在華北、華東地區,則利用“綿柔”工藝的普適性,與五糧液、瀘州老窖形成差異化競爭。
回溯低度白酒的探索歷程,不難發現,其實制約低度酒發展的并不只是技術,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消費市場的局限,讓低度白酒缺少發展壯大的土壤。
03 低度白酒在國內市場真的可行嗎?
在一眾酒企中,五糧液在白酒降度技術上的探索堪稱典范。
五糧液進行低度化創新的起點,還要追溯到1972年。在數學家華羅庚“優選法”的啟示下,五糧液攻克了低度白酒技術難關,將52度五糧液成功降到38度和35度。1991年五糧液研制的25度五糧液被授予國家金質獎,成為酒精度最低的國家名酒之一。
其近期宣布即將推出的29度五糧液產品,實際上早在90年代初期就已經誕生,早期采用的是蘿卜瓶,后改為水晶瓶。只不過該產品受消費市場限制,于21世紀初期停產。
在多年探索研究中,五糧液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技術手段和創新方法。
在過濾工藝上,五糧液研發了先進的過濾設備和技術,能夠精準地去除導致酒體渾濁的物質,同時最大程度保留酒中的香氣和風味成分。
在香氣物質保留方面,五糧液在設計低度產品的調味方案時,更重視主體香與其他助香物質之間的平衡、烘托及協調關系,根據不同酒精度低度基礎酒的組合量,設定調味酒用量的比例限值,大于限值的調味酒會進行冷凍處理,低于限值的調味酒則直接入罐調味。
同時,五糧液加大對新技術的探索,如研究流體超聲波技術提升降度白酒澄清度、采用鈉濾膜處理加漿水等。
實際上,白酒降度并非降低品質,反而對技術要求更高,能提升產品品質。
以五糧液降度后的產品為例,經過精心調配和工藝處理,降度后的白酒在口感上更加柔和順滑,減少了高度白酒的辛辣感和刺激性,更適合廣大消費者的口味需求;在風味方面,依然保留了五糧液獨特的濃郁香氣和豐富層次感,各種香氣成分相互協調,給人帶來愉悅的品鑒體驗;在穩定性上,經過嚴格的質量控制和檢測,降度后的白酒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能夠保持良好的品質,不易出現變質等問題。
時隔二十年,五糧液重啟29度產品,似乎宣告著白酒世界正迎來一場變革的“拐點”。
04 白酒低度化會成為中國酒業破局解法嗎?
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低度白酒產量占比從2022年的15% 上升至2024年的25%以上,整個低度酒市場規模也將在2025年突破750億元。
從消費需求角度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消費者對白酒的需求逐漸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注重白酒的品質和口感,追求更加健康、柔和的飲酒體驗,低度白酒正好滿足了這一需求趨勢。
從行業競爭角度來看,國內白酒市場競爭激烈,企業需要不斷創新和差異化發展才能脫穎而出。白酒降度和低度化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競爭機遇,有助于企業拓展市場份額,提升品牌競爭力。
盡管目前國內消費者對低度白酒存在誤解,但五糧液、瀘州老窖、江小白、洋河等企業的積極探索,都充分證明了白酒低度化的可行性。
2025年,中國酒業發展進入深水區,面臨深度調整、消費疲軟和政策收緊三重壓力。低度化或將成為白酒行業破局的關鍵。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