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重塑“找人”邏輯:地址大數據破解金融貸后失聯困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17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找人”似乎應該易如反掌。然而在金融貸后管理領域,合法合規地找到失聯的逾期債務人,卻堪稱行業性難題。如何破解這一困局?武漢智品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品堂科技)以地址大數據模型為核心,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法,已在上百家金融機構落地應用。

      貸后困境:效率、合規與成本的平衡之困

      金融貸后管理的本質是風險控制與資產回收的平衡術。當債務人逾期后失聯,傳統催收方式(如電話、短信、上門外訪)的局限性便顯露無遺。

      效率低:人工排查不僅需耗費大量時間成本,而且精準度和效率都無法保障。成本高:債務人分散全國各地,上門外訪成本高,且可能由于地址問題撲空。

      風險高:過度催收或非法獲取債務人信息,容易觸碰合規紅線。

      “失聯不是債務人消失了,而是信息不對稱的壁壘變厚了。”一位消費金融公司貸后負責人如此評價。如何打破這一壁壘,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命題。

      技術破局:從“大海撈針”到“精準觸達”

      作為首家專注地址大數據模型開發和應用的科技公司,智品堂科技研發團隊研究發現,將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結合起來,能夠有效解決找人難題。基于此,智品堂科技研發出了一套創新性的“地址找人”技術體系。

      “地址找人”并非簡單的信息檢索,其背后是復雜而精妙的AI算法與海量大數據的深度協作。首先,通過地址標準化模型對現有地址數據庫的數據進行清洗與標準化處理,如對缺失的地址數據進行補全、對錯誤的地址數據進行修正。其次,智能識別、去除無效地址和黑名單地址,如已拆遷地址、集體戶口地址等,在發函時進行剔除,減少無效發函。最后,針對“一案多址”的情況,通過地址選擇模型進行識別、比對,精準篩選出可用于發函、簽收率高的最佳地址。

      經過實踐驗證,智品堂科技“地址找人”技術將地址的有效性成功提升到了85%,顯著降低了因地址問題導致的派送失敗率,為后續的函件送達和催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智品堂科技已經打造了一個涵蓋超4.5億戶準確的、活躍度高的標準地址數據庫,并逐步形成了業內領先的地址生態模型體系。

      在數據合規安全方面,智品堂科技建立了嚴格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從數據收集階段開始,確保所有數據來源合法合規;在數據存儲和傳輸過程中,采用多重脫敏和加密技術,全面保障數據隱私與安全;在數據使用過程中,通過設立數據沙箱對訪問權限進行管控、過程進行監管,保障數據安全流轉,實現數據有效管控。2024年,智品堂科技已成為深圳數據交易所數據商,數據服務能力和安全能力得到權威認證。

      “函必達”專遞:打通貸后管理一站式服務鏈條

      基于“地址找人”技術,結合金融貸后管理痛點,智品堂科技開發了“函必達HC智能專遞”系統(以下簡稱:“函必達”)。“函必達”涵蓋精準地址找人、智能化發函決策以及高效函件投遞等全流程服務體系,能夠為金融機構貸后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務,全方位助力金融機構攻克貸后管理難題,提升資產質量和回款效率。

      從最開始的地址數據清洗,到制定發函決策(哪些人群適合發函、什么時間發函、怎么發),到全自動化封裝工廠批量發函,再到客服專班全程跟進派送進度、引導妥投,智品堂科技“函必達”為金融機構貸后管理構建了智能化的全鏈路解決方案,顯著提升了函件投遞的效率和精準度。在傳統法律文書的平均簽收率僅為30%時,“函必達”的簽收率已達到75%,是行業平均水平的2.5倍!

      高簽收率和觸達率,帶來的是回款率的大幅提升。以某互聯網銀行為例,合作當月,測試數據顯示,使用“函必達”的客戶回款率較傳統方式普遍提升30%以上,單日峰值更創下91%的驚人增幅。這一實證數據充分彰顯了“函必達”在提升回款效能、加速資金回籠等方面的突出成效。

      如今,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意識到“地址找人”技術在貸后管理中的巨大潛力,并積極布局應用。截至目前,智品堂科技“函必達”連續6 年穩居中國郵政律師函發函規模第一,累計發送執行裁定書、民事裁定書、律師函等函件近1000萬份,服務各類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超過100 家。

      憑借“地址找人”技術與“函必達”系統,智品堂科技為金融行業提供了貸后管理的創新解決方案,并逐步向貸前風控領域延伸,積極助力金融機構構建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

      “地址找人”技術的興起,標志著金融貸后管理從“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驅動型”轉型。通過大數據分析、智能算法等技術的融合應用,銀行得以在合規框架內高效觸達失聯客戶,顯著降低不良率與運營成本。

      在金融科技浪潮中,誰能率先掌握前沿核心技術,誰就能占據先機。未來,隨著技術生態的完善,這一模式將擴展至更多金融場景,成為銀行提升資產質量、增強競爭力的核心引擎之一。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