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DeepSeek爆火,震驚國內外,而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工智能(AI)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發展,在諸多領域全面提速,吸引了眾多業內人士的關注。
深入行業來看,近段時間,人形機器人“跑頭露面”的機會越來越多,4月,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舉辦,迅速吸引了全球媒體和觀眾的注意。
整個比賽進程中,爭議、熱點與話題不斷,最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Ultra”、松延動力的“小頑童N2”、上海卓益得的“行者二號”分獲冠亞季軍。
Figure將部署10萬臺人形機器人
與此同時,據7月8日新消息,Figure創始人兼CEO Brett Adcock公開表示,Figure最新設計的機器人成本降低了約90%,其人形機器人將在未來四年內實現大規模部署,在新工廠具備年產10萬臺機器人的能力。
他強調,此外,Figure以395億美元估值刷新行業紀錄,較2024年估值增長15倍。這一估值飆升的背后離不開Figure在工業場景的布局與規模化實訓,以及量產規劃的支持。
另外,頭部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則是把目光投向了各大車間實訓。馬斯克一開始對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即智能化,是十分有信心的。
馬斯克公開數次宣傳,特斯拉(TSLA.US)Optimus機器人的量產規劃,把Optimus Gen3投放到特斯拉工廠,執行電池分類、設備調試等任務,不斷驗證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實踐能力。
在資本狂熱的背后,國內外幾乎都有著產業巨頭的身影。值得一提,今年上半年,人形機器人領域資本涌入更是火熱,瘋狂吸金約300億元。其中,國內與國外融資比例各占一半,吸引了60%以上的融資額,國外以Figure、Apptronik為主導,估值飆升。
據知情人士透露,微軟(MSFT.US)以5億美元領投Figure的B+輪融資,同步開放Azure AI基礎設施與多模態大模型(如Claude 3.5),幫助Figure-02機器人實現“自然語言指令-動作規劃-執行控制”的端到端閉環,其語義理解準確率提升至92%,從而更好地執行工業指令。
微美全息積極推進機器人技術應用
資料顯示,微美全息(WIMI.US)作為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前沿企業,依托大模型算法優勢,結合AI視覺、語音等多模態技術,支持自然交互對話,例如,其團隊在自主學習系統上實現突破,通過模擬訓練提升動作精度和任務規劃能力,加快提升人形機器人對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
當前,微美全息成立“微意識量子學研究中心”,聯合高校與科研機構推動技術轉化,聚焦機器學習算法、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率先在工業領域開展實踐,與汽車制造、半導體等行業合作,探索工業質檢、物料搬運等場景,將替代傳統工業機器人未覆蓋的領域。
結尾
可以說,人形機器人在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同時,就意味著行業發展正式跨越單打獨斗的日子,進入產業協同階段。人形機器人將超越人類在大多數工作上的表現,使所有工作成為一種選擇,而無論是人形機器人提供的服務,還是人形機器人本身所處的行業,協同都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