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指尖撫過《紅巖》泛黃的書頁,那些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的暗夜里燃燒的生命,仿佛正透過文字向我走來。這部記錄重慶解放前地下黨人獄中斗爭的紅色經典,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英雄形象,卻以最樸素的筆觸,讓我在70余年后的和平年代,依然能觸摸到那段歷史的溫度,感受到信仰在絕境中迸發的萬丈光芒。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像一顆在黑暗中堅守的星辰。許云峰在獄中用手指挖通巖壁,卻把逃生的機會留給同志;江姐面對竹簽穿指的酷刑,那句“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至今讀來仍讓人心頭發燙;還有小蘿卜頭,那個在獄中長大的孩子,用稚嫩的雙手傳遞情報,他畫的那只振翅欲飛的蝴蝶,是對自由最純粹的向往。他們不是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對親人的牽掛,有對生活的熱愛,但在信仰與生死的抉擇面前,他們選擇了用生命踐行入黨時的誓言。
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們在絕境中對理想的堅守。渣滓洞的牢房陰暗潮濕,敵人的酷刑殘忍至極,但革命者們從未屈服。他們用鐵釘在墻上刻下標語,用歌聲驅散恐懼,甚至在死刑執行前,還在籌劃著越獄計劃,只為給新中國保留更多的火種。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源于他們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就像江姐在信中寫道:“我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獄日起,我就下了兩年坐牢的決心,現在時局變化,可能縮短刑期。假若不幸的話,云兒(指兒子彭云)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他們早已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心中裝著的是民族的未來、人民的幸福。
對比當下,我們生活在前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和平年代,卻時常在迷茫中抱怨生活的不易。工作遇到挫折就想放棄,學習稍有困難就打退堂鼓,甚至把“躺平”“擺爛”掛在嘴邊。讀《紅巖》時,我不止一次地問自己:如果身處那樣的絕境,我能像他們一樣堅定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但正是這種差距,讓我更加懂得今日之幸福的可貴——我們能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讀書,能在周末和家人漫步公園,能在深夜安心地睡去,這一切都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無數像江姐、許云峰這樣的革命者,用生命為我們撐起的晴空。
書中有一個細節讓我記憶猶新:重慶解放前夕,敵人對獄中的革命者進行了瘋狂屠殺。當解放軍的炮火逼近白公館時,獄中的同志們聽到炮聲,紛紛涌向窗口,用盡最后的力氣吶喊。他們沒能親眼看到新中國的成立,但他們的犧牲,正是為了讓更多人能過上安穩的日子。這種“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穿越時空,在今天依然閃耀。從脫貧攻堅戰場上犧牲的年輕干部,到抗疫一線逆行的醫護人員,從邊防線上戍守的戰士,到實驗室里鉆研科技的科研工作者,他們身上不都有著紅巖精神的影子嗎?他們或許沒有經歷槍林彈雨,但同樣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堅守與奉獻詮釋著責任與擔當。
合上書頁,窗外的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遠處傳來孩子們的笑聲。我突然明白,紅色書籍的意義,從來不是讓我們沉溺于歷史的傷痛,而是讓我們在銘記中汲取力量。《紅巖》告訴我們:信仰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堅守初心;英雄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在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或許不必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但當我們抱怨工作辛苦時,不妨想想渣滓洞中的同志們如何在酷刑下堅持斗爭;當我們糾結于個人得失時,不妨看看江姐們如何為了信仰舍棄一切。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紅巖》中的革命者們用生命證明,信仰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理想的光芒能夠穿透黑暗。如今,紅巖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動力。作為新時代的接力者,我們唯有傳承這份信仰,在各自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奮勇前行,才能告慰那些長眠于地下的英魂——這盛世,如你們所愿。
這或許就是紅色書籍的魅力:它讓我們在歷史的回響中,讀懂信仰的重量,找到前行的方向。當我們再次翻開這些書頁,看到的不僅是一段段塵封的歷史,更是一顆顆滾燙的初心,在時光的長河中,永遠閃耀著不滅的光芒。(江夏煙草 孫新慧)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