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喀什古城的月光下,52歲的王紅磊撥動著吉他弦,一曲《喀什的夜晚》從直播間流淌而出。屏幕上,6000多個粉絲點亮的小紅心連成一片,像戈壁灘上的星群。這個來自河南偃師翟鎮前王村的漢子,35年扎根西域,用商海沉浮的堅韌、文化傳播的熱忱、扶貧濟困的擔當,在喀什大地上寫下了一部豫商的奮斗史詩。他身上那股偃師人特有的耿直與義氣,也深深影響著周圍的一群年輕人。
王紅磊近照
西行八千里:從洛河岸邊到喀什綠洲
1991年的春天,18歲的王紅磊背著帆布包站在洛陽火車站,綠皮火車的汽笛聲里,藏著他對遠方的憧憬。“那時候就聽說新疆大,政策好,想著出去闖闖”。他說,這一闖,便是八千里路,從洛河岸邊的麥田,到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
初到喀什,正值90年代初期,招待所、旅社十分風行,王紅磊先是幫姐姐經營一家旅社,招待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憑著實在和熱情,生意做得十分紅火。除了幫姐姐打理旅社,他還從雜貨鋪做起,清晨跟著維吾爾族老鄉趕巴扎(趕集會),學講生硬的維語;深夜在燈下核算賬目,琢磨著如何把河南的小商品賣到西域。后來,當娛樂行業風靡全國時,他又瞅準時機開了一家場面不小的紅蜘蛛歌舞廳,在當時的喀什也是首屈一指。正是這一步步的摸索與打拼,讓王紅磊在喀什漸漸有了一席之地,也小有名氣。
“西部大開發的春風一吹,喀什成了熱土”,他敏銳地抓住機遇,從零售轉向建材貿易,借著國家對喀什經濟特區的稅收、土地優惠政策,生意越做越大。倉庫從100平方米擴到5000平方米,貨車從1輛增到20輛,他成了喀什商圈里小有名氣的“河南后生”。
“喀什給了我飯碗,我得把根扎在這兒”。王紅磊常對老鄉說:他在喀什已結婚生子,并且買了房,把家人接來了,孩子在當地上學,一口流利的喀什話里摻著偃師鄉音。2015年8月,是王紅磊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折點,通過選舉,他當選為第三屆喀什河南商會會長。在就職典禮上,王紅磊用一口標準的河南普通話,傳達了豫商精神“平臺共享,抱團取暖”,通過組織化協作和資源共享突破發展瓶頸,“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將河南歷史上古代商幫“重信義、尚合作’的傳統得以延續。他帶領商會企業多次向災區捐款捐物,受到了地市兩級對喀什河南商會的肯定和贊譽。如今,商會已有會員企業100余家,涉及建筑、農業、文旅等多個領域,他也成了鄉親們口中的“哥哥”——辦事靠譜,像《水滸傳》里的宋江,總能在難處搭把手。
從商海到直播間:用歌聲架起文化橋
2023年的一個初春,王紅磊的文化傳媒公司準備做場直播,推介喀什文旅,原定的歌手臨時來不了。“紅磊哥唱歌不孬,讓他試試!”員工們起哄。架起手機,他清唱了一首《我們新疆好地方》,沒想到屏幕上涌來一片點贊:“這河南口音的新疆歌,聽著親!”
這次“誤打誤撞”讓王紅磊與直播結了緣。每天18:20他準時出現在鏡頭前:有時在喀什古城門前唱《喀什的月光》,有時在高臺民居的巷子里跳起了麥西來甫,身后是晾曬的艾德萊斯綢。一開始就是卡拉OK水平,跟著伴奏吼。他坦言:“粉絲多了,心里反倒不安,6000多個粉絲天天等你唱,唱得不好,對不起人家”。
2023年秋,50歲的王紅磊走進喀什大學音樂系的課堂,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聲樂系統學習。每周一到周五,他和二十歲的大學生一起練氣息、學樂理。第一次上聲樂課,老師說:“我唱歌像扛著麻袋跑,氣息全飄著。”他笑著回憶,為了練穩氣息,每天清晨跑到吐曼河邊練嗓,對著鏡子糾正口型,把樂譜抄在筆記本上,吃飯時都在琢磨節奏。
一年多的專業學習,讓王紅磊的歌聲脫胎換骨。以前唱《達坂城的姑娘》,就想著熱鬧;現在能體會到歌里的風土人情,唱到“帶著你的妹妹來”,能想起巴扎上維吾爾族姑娘的笑容。他的直播間里,不再只有歌聲,還多了故事:說喀什老城的修繕,聊河南援疆干部的付出。他還義務擔起了宣傳大美新疆的義務講解員,他對新疆的美食美景等都有十分詳細地講解,讓大家感受到新疆之美,新疆之大!在直播間里他經常說:“無論你是到喀什旅游、定居、打工、上學,還是做生意,有什么不懂的,在王紅磊的抖音直播間都可以對話咨詢,你來問,我來答”對大家提出來的問題他都會耐心解答。很多粉絲也是通過在直播間對喀什的了解,才下定決心來喀什發展。粉絲們說:“看王哥直播,像跟著他逛喀什,聽得懂,記得住。”
大愛無疆:從“扶貧帶頭人”到鄉村振興的推動者
“在喀什掙了錢,就得給這片土地做點啥。”這是王紅磊常掛在嘴邊的話。2018年,在喀什實施“萬企幫干村”精準扶貧行動中,作為第三屆喀什河南商會會長,他第一時間帶著班子成員扎進阿瓦提鄉5村。
走進貧困戶買買提·依明家,土坯房里除了一張破舊的木板床,連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冬天冷,孩子就在地上睡。”王紅磊心里發酸,當場拍板:“給村里10戶最困難的家庭,每戶配一套家具!”
十幾天后,十幾輛電動三輪車浩浩蕩蕩開進村子,滿載著嶄新的家具:大小床各一張,鋪著碎花床單;沙發、茶幾擺進堂屋,飯桌配著六個木凳。買買提·依明的妻子抱著新被罩,用生硬的漢語說:“謝謝河南大哥,孩子能睡安穩覺了。”
這只是開始,在王紅磊的帶動下,喀什河南商會的企業家們紛紛行動:常務副會長單位新疆新河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給英吾斯坦鄉松古拉其村送去過價值5萬元的雞苗和生活用品,還派技術員教村民養殖;商會協調河南企業,在疏附縣建了蔬菜大棚,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務工。養殖和大棚幫助農民告別了貧困,如今,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富民產業。
2017年,原喀什河南商會王紅磊會長(左四)和商會的常務會長、副會長們在濮陽市參加豫商大會后留影
對家鄉偃師,王紅磊同樣牽掛。2013年回鄉省親,看到村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濘難行,他二話不說捐了幾十萬元,把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小時候在村里跑,摔過不少跟頭。現在路平了,孩子們上學方便,心里踏實。”鄉親們說:“紅磊沒忘本,是咱翟鎮的驕傲。”
絲綢之路譜新曲
喀什是古絲路重鎮,現在是國內外知名的旅游景區和歷史文化名城。文旅成為當地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
為了享受巨大的人流帶來的旅游紅利,也為豐富當地的美食,2024 年,他將家鄉偃師的名菜引入喀什,開了一家火鍋店,開業即火爆,成為當地民眾和游客的選擇。
今年五月,他的鄉村旅游業態在喀什市郊迎客,給當地增添旅游新場景。筆者日前看到,家長帶著孩子享受郊野的趣味,樂在其中,不少學生在假期相約此地,戲水,蕩秋千,玩射擊……
他告訴筆者,今年秋天,在他的游樂園里建設賽馬場,開設賽馬叼羊項目,在冬閑時,為當地農牧民提供體育娛樂項目,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王紅磊的直播還在繼續,粉絲數慢慢漲著。他計劃著把河南的豫劇和新疆的木卡姆結合起來,創作出新的歌曲;商會的鄉村建設幫扶項目也在拓展,打算在村里建文化廣場,讓鄉親們既能跳麥西來甫,也能唱《花木蘭》。
“人這一輩子,能干點自己喜歡的事,還能幫到人,就值了。”夕陽下,王紅磊站在喀什古城的城墻上,望著遠處的雪山,又哼起了那首他最愛的歌:“我們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場……”歌聲里,有一個豫商的奮斗,有一份跨越千里的擔當,更有一片聯結豫疆的深情。(王安朝/文圖)
轉自:河南經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