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格局風云變幻之際,海南自貿港的“封關”倒計時成了中國企業破浪出海的發令槍。在這片充滿機遇的熱土上,東鵬飲料預計總投資12億元,在海口國家高新區布局智能生產基地,計劃2027年建成投產,不僅是飲料生產的新起點,更是“中國智造”邁向全球的戰略布局。從深耕區域市場到開拓國際版圖,東鵬飲料的海南棋局,藏著中國品牌穿越周期的破局密碼。
東鵬飲料拳頭產品“東鵬特飲”
從「產能擴張」到「戰略錨點」
東鵬飲料的海南布局,絕非簡單的產能疊加,而是一場基于全球視野的戰略布局。在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規劃藍圖中,這座將于2027年投產的基地,從規劃之初就被注入了三重核心基因:智能化生產標桿、區域供應鏈樞紐、全球化拓展跳板。
東鵬飲料布局建設海南生產基地
作為深耕飲料行業多年的頭部企業,東鵬飲料對“效率革命”有著深刻的理解。海南基地計劃引入的全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管理系統與綠色能源解決方案,直指行業“高能耗、低響應”的痛點。據規劃,項目達產后年產值將超8.5億元,不僅能緩解現有市場的供貨壓力,更將通過智能化改造顯著降低單位能耗,大幅壓縮物流成本。“降本增效”的底層邏輯,讓海南基地超越了傳統工廠的范疇——它是東鵬飲料應對消費市場碎片化、個性化需求的“柔性生產中樞”,能夠快速切換產品線,響應不同區域的口味偏好。
更關鍵的是,海南自貿港的系列政策為其打開了全球化的想象空間。依托“零關稅”政策,東鵬飲料從東南亞進口的原料成本可降低不少;而“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則讓產品出口時進一步規避貿易壁壘。“內降成本、外拓市場”的雙重優勢,讓海南基地成為連接國內龐大消費市場與東南亞新興市場的“超級節點”。正如東鵬飲料董事長林木勤所言:“海南不僅是第13個生產基地,更是拓展東南亞市場的戰略支點。”
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共生」
東鵬飲料海南基地的落地,撬動自身全球化版圖,進一步激發區域產業生態活力。在自貿港政策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海南聚集,“企業集聚”逐步升級為“生態共生”。
這種協同效應首先體現在供應鏈的集約化上。海南作為RCEP成員國的地理中心,4小時飛行圈覆蓋整個東南亞,為跨區域原料調配提供了天然優勢。東鵬飲料的生產線所需原料,可通過自貿港的物流網絡實現“一次運輸、多點分撥”,大幅提升供應鏈效率。
東鵬飲料生產線
在政策層面,東鵬飲料的布局與海南自貿港的產業規劃形成了完美共振。海南正著力打造“熱帶食品加工百億級產業集群”,東鵬飲料的加入恰好填補了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政府提供的“極簡審批”服務讓項目落地時間大大縮短,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則為研發投入騰出空間。
從「政策紅利」到「制度紅利」
東鵬飲料布局海南的故事,本質上是中國企業探索全球化路徑的縮影。當傳統外貿面臨關稅壁壘、技術封鎖的挑戰時,海南自貿港絕不只是“政策洼地”,更是一個“制度高地”。
這種“制度紅利”首先體現在規則對接上。海南自貿港實行的 “一線放開、二線管住” 貨物貿易自由便利政策,大幅簡化了東鵬飲料的原料進口、成品出口流程;而與 RCEP 成員國的關稅互認機制,有助于降低東南亞市場的非關稅壁壘影響。很顯然,“規則相通” 比單純的“關稅減免”更具可持續性 —— 讓企業得以用“海南制造”的身份,在全球市場提升競爭優勢。
東鵬海南生產基地效果圖
更深層的價值在于“風險對沖”能力的構建。在全球經濟格局多變的背景下,海南自貿港的“離岸屬性”為企業提供了緩沖地帶。以東鵬飲料為例,其海南基地生產的產品既可通過“加工增值內銷”政策進入國內市場,也可直接出口東南亞,甚至通過轉口貿易進入其他國際市場,形成“多軌并行”的彈性布局。
從長遠看,東鵬飲料的海南布局指向一個更宏大的命題:中國品牌如何從“產品出口”升級為“標準輸出”?在海南基地,東鵬飲料正將其“質價比”的運營經驗與國際標準融合——生產線采用歐盟食品級安全認證,物流體系對接國際海運標準,營銷模式適配不同區域的文化特點。這一系列舉措,正是中國品牌以本土化優勢為根基、向全球化標準進階的生動實踐。
結語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東鵬飲料的海南抉擇,是一次對“中國智造”全球化能力的檢驗,一場對自貿港制度優勢的實踐,更是中國企業在百年變局中主動求變的縮影。以政策為帆,以產業為槳,以創新為羅盤,中國民族品牌正在南海之濱書寫新的出海傳奇。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