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東莞國際商務區的一棟玻璃幕墻大樓里,汽車控制系統供應商陳總正與他的印尼客戶視頻連線。一年前,在廣東名道律師事務所涉外律師團隊幫助下,他的企業在印尼設立了貿易公司,如今貿易公司的運營態勢良好。
“沒有專業涉外律師的幫助,我們制造企業哪敢輕易邁出國門?按照律師團隊規劃建議,我們接下來還打算在印尼建廠。”陳總說。
在東莞,像陳總公司這樣通過涉外法律服務“走出去”的企業不勝枚舉。
從“世界工廠”到“科創新都”,東莞的企業轉型升級需要更高水平的法治保障。如何構建與城市發展定位相匹配的涉外法律服務體系?如何擦亮涉外法律服務的“莞”字招牌?近日,記者在東莞走訪發現,一套覆蓋平臺建設、多元協同、人才培養的全方位涉外法治保障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服務平臺建設一體推進
“非常方便!沒想到,辦簽證和公證只進一扇門就搞掂了。”在東莞移民事務服務中心涉外法律服務點,剛完成辦證手續的智利籍王先生感嘆道。
記者了解到,東莞涉外法律服務點進駐移民事務服務中心的舉措,在廣東系首創。涉外法律服務點每周二、周三安排資深涉外律師、公證員輪值,針對親屬關系公證、出入境記錄等高頻事項,創新推出“就近辦”“一站式”服務,實現“線上預約,最多跑一次”“24小時加急出證”。服務點還整合多家機構線上服務渠道,接入“i莞家”APP外籍人士服務專區,提供“指尖辦”服務。
為不斷提升涉外法律服務的便捷性與高效率,東莞著力打造各種涉外法律服務平臺,并積極推進平臺一體化建設。
圖為東莞第一法院聯合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成立全省首個外商企業司法服務站
2024年7月,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創新“行業協會+涉外司法服務”模式,與東莞市外商企業投資協會共建“外商企業司法服務站”。截至2025年7月,該服務站開展法治體檢和普法授課10場次,直接服務外企超 200家,實地走訪14家企業,現場解答法律疑問50余個,實現涉外司法服務從“等企業上門”到“送服務到家”的轉變。如今,全市32個鎮街都已建立外商企業司法服務站,累計服務企業超2300家。
自今年6月開始,東莞的企業又多了一條便捷的涉外法律咨詢渠道。由東莞市法學會牽頭設立的涉外法律咨詢綜合服務站,于6月1日起啟用,該服務站集結了60名涉外法律實務專家,于每周五開展“涉外法律咨詢日”。
走進東莞仲裁委的“莞香花”仲裁調解室,一陣好聞的香氣撲鼻而來。平和的空間,淡雅的清香,為矛盾糾 紛化解賦予了不一樣的方式。
“許多企業當事人在聞香中消解了怨氣。”東莞仲裁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委創新“仲裁+調解”模式,將傳統香道文化融入商事糾 紛化解。去年,某瓷磚企業與港資公司千萬元合同糾 紛,在“莞香花”仲裁調解室的平和氛圍中,立案后僅一個月就達成和解。自2021年啟動運作以來,該委累計受理國際商事仲裁案件標的總額超62億元,99%案件實現在線受理。
圖為東莞仲裁委“莞香花”仲裁調解室
多元協同效應持續釋放
前不久,東莞某企業在越南的投資項目正式完成交割,成為中資制造企業在該國中部地區的重要布局點。該項目的順利推進,得益于涉外律師服務團的全程服務。
“我市涉外律師服務團會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來‘量體裁衣’,給出最佳解決方案。”東莞市律師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涉外律師服務團的高效服務,得益于東莞市的部門聯動、多方協同機制。東莞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局與市商務局等部門攜手,組建了60人的涉外律師服務團,建立了覆蓋部門、鎮街、協會、企業的微信工作群。此外,商務局創新打出“聯動、培訓、政策、應對”組合拳,推出29期“云”上法律微課堂,舉辦10場涉外法律專題講座,覆蓋2000余人次。機制協同的聚合效應持續釋放。
“我們還形成了上下貫通的服務網絡。”相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在市級層面,法學會成立涉外法治研究會,邀請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等13家知名單位作為顧問單位,17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基層服務觸角不斷延伸,公證、仲裁、邊檢等資源進駐涉僑服務平臺,打造“家門口”服務圈。東莞仲裁委設立“臺港澳和外國仲裁案件立案專窗和辦案專區”,實現跨境商事案件線上受理和專人全程跟進處理。
圖為東莞仲裁委“臺港澳和外國仲裁案件立案專窗”
為深化粵港澳對接交流,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與東莞市臺港澳事務局聯合開展“法融灣區·同心筑夢”活動,55名臺港澳籍青年學生通過模擬法庭等方式,零距離感受內地法治環境。東易商事調解中心共特聘商事調解員124名,其中11名來自港澳地區,8名調解員入選《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員名冊》。
近日,黃埔海關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東莞市進出口貨值7492.8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16.5%。沉甸甸的“成績單”背后,離不開法治人才的護航。
法治人才隊伍穩步壯大
走進天安數碼城11樓,只見東莞市律師協會會議室座無虛席,一場主題為“新形勢下中國企業國際貿易的主要風險和應對”的涉外律師業務研討會正在這里舉行。像這樣的涉外法律人才研習與培訓的場景,在東莞是一種常態。
“涉外律師不僅要懂法律,還要懂外語、懂國際規則、懂國外當地文化。”東莞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道出了該市人才培養的高標準。
據介紹,為不斷提升涉外律師的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東莞市律協創新推出“GBAI 1+N”“港澳法律講堂”等品牌,4年來已舉辦涉外法治培訓34場。同時,東莞市司法局整合各方資源,與東莞城市學院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創新班,并聯合高校共建法學教育實踐基地。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東莞涉外法治人才隊伍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執業律師6132人,其中港澳臺居民律師13人,大灣區律師16人。第二屆涉外律師服務團吸納60名專業律師,2名律師入選全國涉外律師領軍人才,218名律師入選廣東省涉外律師人才庫。
“我市在涉外公證、仲裁、調解等領域的人才也很充實。”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目前東莞全市有3家公證機構43名公證員具備涉外資格,今年上半年共辦結涉外公證文書6417件,發往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東莞仲裁委聘任673名境內外仲裁員,其中港澳臺仲裁員30名,具有外語開庭能力的仲裁員占比超30%。東莞市商事調解中心在冊調解員177名,約30名具有涉外案件辦理經驗,已成功調解涉外糾 紛230宗。
東莞還注重涉外法治人才跨界融合。如,東莞市司法局聯合市商務局舉辦涉外法律服務專場;市律協與市工商聯制作普法視頻;東莞仲裁委與澳門高校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與暨南大學共建“臺港澳僑學生法學教學實踐基地”。通過“引育用留”機制,東莞已累計儲備涉外法律專業人才超300人。
“高水平的涉外法治建設,是東莞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答題。”東莞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推進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奮力書寫“法治就是核心競爭力”的新答卷。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