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大學學子調研長青保護區生態旅游的“溢出效應”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18





      近日,西北大學一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深入秦嶺腹地的陜西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圍繞“生態旅游對保護區周邊鄉村的溢出效應”展開深入調研。憑借扎實的實踐成果和顯著的育人成效,該團隊的多名隊員榮獲校級“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號。他們的足跡不僅丈量了綠水青山,更觸摸到了“金山銀山”的生動轉化和鄉村振興的強勁脈搏。

      雙腳丈量鄉土:勞動教育在青山綠水間扎根

      實踐隊員們深入保護區周邊的華陽鎮、茅坪鎮等鄉村,十余天里走訪農戶、發放問卷200余份、與當地干部及旅游經營者深度訪談。“書本知識和田野調查完全是兩回事,”實踐隊隊長、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學生劉鳳飛揚坦言,“頂著烈日翻山越嶺入戶,整理海量數據到深夜,這些‘體力活’讓我們真切體會到勞動的不易和數據的珍貴,也把‘生態旅游’這個學術概念,變成了眼前老鄉們實實在在的收入變化和村容村貌的提升。”

      西北大學帶隊老師徐嘉晨全程指導。他認為,這正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鮮活課堂:“把課堂搬到綠水青山間,讓青年學子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勞動中出力流汗、磨煉意志。他們采集的每一份數據、記錄的每一個案例,都是對國情民情的深刻認知,是對‘勞動創造幸福’最直觀的理解。這種‘行走的思政課’,其價值遠勝于書本。”

      守護中發展:綠水青山釋放“金山銀山”效益

      作為大熊貓等重要物種的棲息地,長青保護區生態保護責任重大。保護區管理局華陽管護站站長張曉峰向實踐隊介紹:“我們嚴格遵循保護優先原則,科學規劃了觀鳥、自然教育、森林體驗等低干擾生態旅游項目。實踐隊的調研非常及時,有助于我們更精準地評估旅游活動對周邊社區的影響。”

      調研初步結果顯示,生態旅游已成為撬動周邊鄉村發展的綠色杠桿。在華陽古鎮,依托保護區生態資源發展起來的特色民宿、農家樂、土特產銷售等,顯著帶動了當地就業和農副產品增值。“游客多了,我們的山貨不用出鎮就能賣上好價錢,年輕人也愿意回來了,”一位經營農家樂的村民對實踐隊員說。張曉峰強調:“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不是零和博弈。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就是給周邊鄉村留下了最可持續的‘金山銀山’。實踐隊的報告為我們優化社區共管、提升惠民實效提供了寶貴參考。”

      青年視角:為鄉村振興注入“綠動能”

      實踐隊員們通過翔實的數據分析和案例梳理,系統評估了生態旅游在促進當地就業、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環保意識、激活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積極“溢出效應”,也敏銳捕捉到基礎設施瓶頸、產品同質化、利益分配機制等挑戰。他們的最終報告提出了“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差異化鄉土體驗IP”、“強化村民技能培訓”等多項接地氣的建議。

      “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絕不僅是一句口號,它就在老鄉們的笑容里,在越來越熱鬧的鄉村民宿里,在孩子們能在家門口看到希望的眼神里,”劉鳳飛揚感慨道,“作為青年學生,能運用所學為鄉村振興探尋‘綠動能’,是無比光榮的責任。”

      西北大學此次長青之行,不僅是一堂行走在綠水青山間的勞動教育課,更是一次對“兩山”理念轉化路徑的青春探索。學子們用腳步和汗水寫下的報告,為保護區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的雙贏提供了青春智慧,也為高校賦能鄉村振興、培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書寫了生動注腳。當青春與鄉土相遇,當知識為綠色賦能,綠水青山間的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廣。


      轉自:新浪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