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人工智能發展方興未艾,是極具前瞻性的前沿技術,也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備受矚目。
連續7年,30余條建議,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從業者,每年聚焦“人工智能”這一關鍵詞在全國兩會上建言獻策。尤其是“十三五”以來,劉慶峰就人工智能發展制定國家標準,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建立國家級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區等方面,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積極“代言”。
早在2015年,劉慶峰基于對產業的深刻洞察,感知到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即將澎湃而來。那時,國內關注人工智能的人數寥寥無幾,大部分人尚不知道人工智能為何物。基于只爭朝夕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那一年,劉慶峰在全國兩會上首次圍繞人工智能,提出制定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加快人工智能布局等建議。
2016年,AlphaGo一戰成名,人工智能進入大眾視野。劉慶峰敏銳地感知到,未來人工智能將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社會發展將會從“互聯網+”進入到“人工智能+”時代。同年,科大訊飛首次在業內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劉慶峰也在當年的兩會上,提出設立國家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建議,希望國家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和支持,促進核心技術進步。
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那年兩會上,劉慶峰備受鼓舞,認為一個全新的“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并建議將“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系統規劃、加速布局,搶抓全球產業制高點。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11月,科技部宣布成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科大訊飛、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首批入選;12月,科技部依托科大訊飛設立全國首個認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智能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愈加凸顯。
2018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且作為2018年工作計劃第一項中第一點的重要支撐。2019年,“智能+”第一次出現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兩年中,劉慶峰提出了11條建議,有9條聚焦人工智能,內容涉及人工智能的創新體系建設、人才體系建設、基礎研究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那時,作為國家戰略的人工智能作為基礎設施,逐漸與產業融合,加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9年全國兩會,劉慶峰圍繞“人工智能”再次提出了數個建議,其中就包括要加快確立人工智能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投資方向。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與民生民情密切相關的領域應用已起到重要作用,推動人工智能在這些領域的持續投入,既實現了社會事業的發展,又能夠在未來大量節約社會服務所需投入的資源,推動社會事業的進步。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看到了人工智能產業的諸多發展機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健康碼、智醫助理、電話機器人等各種高效管理和便民服務,已經同水和電一樣,成了城市“基礎設施”。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根據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最新定義,它包含了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人工智能已正式成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一環。2020年,劉慶峰就賦能智慧教育、基層診療等方面,在深化人工智能應用上提出了相關建議。
當前,人工智能已在全面賦能社會發展,劉慶峰2021年的兩會建議依舊重點圍繞人工智能而展開。
“于個人而言,這是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所在;于企業而言,我們要主動把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使命扛在肩上。”劉慶峰向記者闡明初衷說。(記者 張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