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顆匠心堅守 一股勁頭創新--記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漢油田高級技師吳繼農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5-17





      33年,是江漢油田高級技師吳繼農的工齡,他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數字也是33件。這些年,他帶領的團隊累計完成創新成果380項,為企業創效近億元。


      4月22日,記者在江漢油田見到吳繼農時,他正在創新工作室里搗鼓新課題。4月份,采油氣工程技術服務中心整合技術力量,成立“群眾性創新創效聯盟”,作為技師帶頭人的吳繼農更忙了。


      他總想得比別人多一點深一點


      吳繼農學的是車工,所在的加工車間主要負責加工井下工具配件。其中泄油器主體腰孔的加工是一個耗時耗力的活兒,每加工一個就需要一天時間,員工常常累得腰酸背疼。


      “人家都是讓咋干就咋干,他總想得比別人多一點、深一點,琢磨有沒有辦法把活兒干得又輕巧又漂亮”。吳繼農琢磨,泄油器主體腰孔加工,難就難在腰部打孔的位置、尺寸、精度不好掌握,如果有一個專門用于加工它的胎具,把位置、大小、尺寸等都固定住,或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他查資料、畫圖紙、搞試驗,制作出泄油器主體腰孔加工專用胎具,運用這個胎具既不需要鉗工劃線,也不需要換卡盤和車床,單人單機便可操作。“每件產品的加工時間縮短到原來的六分之一,一天可加工50件。”徒弟周玉珍對師傅的發明贊不絕口。


      針對近年來江漢油區抽油泵活塞斷脫造成的停產和重復作業井次多的現狀,他跑遍井場,幾十次修改設計方案,最終研制出“防斷式抽油泵”,使維護性作業井次降低47.8%。目前,這一成果在江漢油田70%的抽油機上應用。由于在深井、斜井中具有推廣應用價值和長期效益,該成果獲得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解決難題有股子不服輸的勁


      涪陵頁巖氣田經過多年開發,需采用氣舉排水工藝將地下積液排出。排水要下油管作業,必須先對油管進行檢測。


      “一口氣井大概需要400根油管,采用以往的檢測方法,需要8個人干8個小時,太耽誤工期。”吳繼農向這一難題發起挑戰,研制“全自動油管內徑檢驗規”。2020年6月,在經過500多根油管的試驗合格后,吳繼農信心十足到涪陵現場測試,結果卻讓他傻了眼。


      原來江漢油區和涪陵使用的油管雖然管身尺寸一樣,但江漢是平式,涪陵卻是加大,兩端有0.5毫米的縮頸,就是這微不足道的差異,讓檢驗規無法順利通過,現場試驗失敗。


      面對質疑、失望,吳繼農沒有氣餒。他沉下心來,仔細思索解決的辦法。“要創新哪能怕輸,成功就是在不斷的失敗中成長。”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吳繼農和工作室成員終于把檢驗規的尺寸調整到位,研制出四輪減震系統。“這是向高級汽車借鑒的,這樣即使油管內部有些不平整,通過輪子的減震也能讓檢驗規保持平穩,順利通過。”


      “現在,一口井的油管全部檢測完只需要40至60分鐘。”在涪陵氣田40多口井上試驗獲得成功后,吳繼農長出一口氣。


      把3D建模技術與井下技術相結合


      在吳繼農工作室的桌面上,有個新鮮出爐的“自動填沙筒”模型。老同事李廣祿擺弄著這個設計巧妙的模型,愛不釋手。他比吳繼農早參加工作半年,現在為學習3D軟件應用,成了吳繼農的徒弟。


      對于新科技,吳繼農有著一股癡迷勁。他自學多款機械設計繪圖軟件,成功完成由操作型技術人才向復合型技術人才轉變。2018年,他運用先進的3D打印技術,把需要改進的機械零配件、工件,包括設計思路和研發產品制作成模型,用實物來驗證設計圖紙的可行性,減少試錯次數。家里16平方米的儲藏室也變身另一個工作臺。


      近年來,吳繼農把3D建模技術與井下技術相結合,帶領團隊完成“玻璃鋼油管打撈器”“管柱試壓過濾器”“小套管封隔器”等7項創新成果,陸續在江漢油區推廣運用,有5項正在申報國家專利。


      2020年,在江漢油田舉辦的高技能人才創新與履職能力建設培訓班上,他通過3D打印的輪式修井機模型,為油田的高技能人才講授三維軟件在創新工作中的應用,讓學員真實體驗到學習3D軟件和建模帶來的便利。(本報記者 雷麗 李亞偉   通訊員 劉文錦 董 軍)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