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海峰:地層下“穿針引線”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11-01





      “沒想到天然氣這么快就輸到廣東了。”當肖海峰看到“深海一號”的天然氣輸抵廣東時,心情格外激動。作為中國海油中海油服油田技術事業部資深定向井工程師,他參與完成了“深海一號”等多個大氣田的定向井軌跡設計工作。打定向井,用肖海峰的話說,就是“穿針引線”,將地下大大小小的油田和海上平臺串聯起來。用鉆頭在堅硬的地層間“做針線活”并非易事,但憑著一股不畏難不服輸的勁頭,這件事他一做就是半輩子。


      坐“冷板凳”的年輕人


      1987年,剛剛大學畢業的肖海峰來到南海西部油田湛江基地定向組參加工作,由此開始與定向井結緣。


      剛剛步入職場的肖海峰本以為可以大展拳腳,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當時的基地基礎設施非常落后,定向組工作舉步維艱。一無技術、二無工具、三無作業的狀態讓他備受打擊。


      寂寞難耐時,肖海峰展現了骨子里的倔強。兩年的時間里,肖海峰利用有限的條件,把能夠收集到的資料都收集起來,日復一日地“啃下”艱澀難懂的定向井專業知識,硬是把“冷板凳”坐得有聲有色。1989年,定向組改組成立技術室,肖海峰和同事們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定向井工具。


      “當時打的是潿洲10-3-A17井,那是第一次自主設計并參與現場作業。”肖海峰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作業的場景。當時業內對中國定向井工程師的能力充滿質疑。盡管海上作業條件有限,肖海峰還是用自己編寫的程序軟件、0號坐標紙等原始工具成功完成作業。坐了多年“冷板凳”的肖海峰和定向井團隊從此在這片海域站穩了腳跟。


      攻堅克難的技術大拿


      上世紀90年代,國內的定向井技術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從無線隨鉆測量在海上定向井的推廣應用,到南海西部的首口中曲率水平井作業,從南海的第一個叢式井定向作業,再到遠赴新疆完成深層水平井作業,每次重大作業總能看到肖海峰的身影。不過,令肖海峰最難忘的還是到貴州的作業。


      當時一家公司力邀肖海鋒所在的團隊前去作業。了解情況后,肖海鋒得知因為時間緊急,能夠使用的只有一臺接近報廢的鉆機,而且井隊人員沒有任何定向井作業經驗。種種不利條件讓當時許多專做定向井的企業都望而卻步。這家公司幾經輾轉,最終找到海洋石油定向井團隊。


      在認真分析評估作業難度后,肖海峰選擇接受挑戰,帶隊出征。憑借過硬的定向井技術,他和同事硬是在貴州的山溝溝里順利鉆成一口水平段長達1023.66米的高難度水平井,打破了5項作業紀錄。


      把精神傳承下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肖海峰的工作重心已經從組織現場作業轉向了定向井設計。而在設計工作之外,他最牽掛的還是定向井技術的傳承,為此他連續十多年為青年定向井工程師們授課。肖海峰的課堂上,不止有傳統的定向井技術,更有行業最前沿的深水、高溫高壓技術。他說:“定向井就是這樣一個與時俱進的專業,要不斷攻克難題,才能不被國際同行拉開差距。”


      為了鼓勵后輩迎難而上,開拓創新,肖海峰還以身作則,毫不松懈地時時追蹤最前沿的技術。幾年時間里,肖海峰邊學邊做,完成了多個深水和高溫高壓項目的定向井設計工作,而他一生專“啃”硬骨頭的精神,也感染了許多年輕同事。如今,這些年輕人也都成了工作崗位上的骨干力量。


      面對未來,肖海峰堅信,中國人的定向井技術定將在一代代科研人的接續奮斗中不斷前進。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