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會,現任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四局集團市政公司平度秀水東片區改造工程項目經理。參加工作十五年來,他從南海之濱到北國大地,從金礦開采到房建工程,歷經基層風雨磨煉,鍛造出精湛的施工技術管理能力,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出不平凡的成長經歷。
穩扎穩打的學習之路
2006年7月,剛畢業的徐國會被分配到西南交大圖書信息交流中心項目。剛開始參加工作,沒有工作電腦,徐國會有了“網癮”。除上班之外的時間,他都“泡”在網吧里,搜索技術知識點,在筆記本上分類記錄,幫助理解、解決現場遇到的難題,搞清楚工作原理,力求以最快速度掌握全部施工要點。
參建賈家尾礦庫項目期間,在施工方案制定階段,細心的徐國會發現了尾礦庫西南角淤泥地的施工難題,直接打混凝土會沉降漏水,抽淤泥成本高、難度大。能否在在施工方案的制定中處理好西南角的淤泥問題成為降本增效的關鍵。
徐國會翻閱大量資料,最終確定了“拋石擠淤”的施工方法,即將采礦留下的廢石料扔進淤泥坑中,把淤泥擠出后再采取懸噴注漿加固技術來修建水庫,這樣既節省了廢料石頭的運輸費,又有效解決了淤泥地施工的難題。
“施工方案的選擇尤為重要,選擇好了,就會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益。”徐國會做了一道漂亮的選擇題。
總工到“礦工”的逆襲之路
2014年,徐國會參與的山東黃金萊西金礦建設工程又是一個全新的業務領域。一進場,地質復雜,礦井內部50米橫向井道的開挖成了難題,這可不是上網查資料、翻書就能解決的問題。
為此,徐國會帶領技術團隊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跟著第一批挖礦的工人下井,直到中午11點半第二批工人進來換班時再出去。
“因為人礦不能同車,如果不跟著換班的工人一起上來,礦車一趟就會少拉兩噸礦石。”精打細算的徐國會說出了自己的顧慮,為此他每天要在礦井里整整待上5個小時。在這段時間里,他研究地質特點,優化施工方案,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項目結束時,徐國會已經是一個能“裸眼識礦”的“合格礦工”了。
最優工藝的探索之路
在修建青島內蒙古路經濟適用房期間,項目施工現場離居民樓僅20米,離青島地鐵4號線僅14米,不能爆破,徐國會帶領技術團隊多次研討施工方案,最終決定采取全機械破碎技術,將施工對居民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項目離海近,地基內部石頭多,水流向不確定,水壓分布不均勻。徐國會在例行檢查中發現剛修好的塔吊基坑里混凝土開裂,積滿了水,存在極大安全隱患。徐國會帶領技術團隊經過測算比選,在離防水面30公分處安裝法蘭盤裝置,達到了不抽水,水也會排出的效果,該技術成本低,成效顯著,有力的保障了項目的正常進行。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徐國會將最閃耀的青春奉獻給了最沉寂的技術探索,在一線堅韌扎根,他的奮斗之路,步履鏗鏘,堅定有力。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