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創新做到極致”的工藝者——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自硬公司工藝裝備專家潘登


    時間:2022-05-30





      “這是公司擬興建的自動化人機搭配生產線設計圖,建成后將實現行業領先;這是該生產線上將使用的重要裝備,由我們自主研發……”自貢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工藝裝備專家潘登在電腦上演示著他設計的裝備三維圖,此時此刻,他眼里有“光”。電腦顯示,他已對此項設計修改過了202次。


      “五一”前夕,潘登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作為自貢硬質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土生土長”的工藝裝備專家,5年來,他實施原料生產線技改53項,推動加工成本降低32%、勞動效率提升53%。其中,6個項目獲四川省、市科技進步獎,累計獲國家專利授權10項。


      自主創新 讓行業向我們看齊


      自硬公司始建于三線建設時期,歷經50余年發展,成為了以硬質合金為主體、鎢鉬材料和表面工程為兩翼的鎢行業大型企業,年產從不足百噸到突破萬噸,但因偏居西南一隅等多種因素疊加導致裝備水平亟待提升。


      工業4.0時代,裝備的先進性是產品品質的關鍵。自硬始終擁有勇于創新的“三線建設”精神底色,自主創新推動裝備升級,是潘登從業20余年的恒久追尋。


      “用自硬公司這種特粗碳化鎢為原料制造的大型礦山工具實現了進口替代。”對此,銷售人員給予滿意的稱贊。而特粗碳化鎢作為自硬公司粉末產品中的“王牌”,最初,卻面臨品質高,但制造成本也高,產能還低的窘境。


      “沒有經濟性,對企業而言不過鏡花水月,我想從裝備方面求得突破。”潘登自從有了此想法之后,便為之努力了9個年頭。


      “該產品的‘雙高溫’生產工藝對設備要求極高,是當時國內外均未突破的‘卡脖子’問題。”團隊人員對那道難關記憶深刻,“碳化和還原設備是關鍵,但當時我們使用的還是20世紀60年代技術的設備。”


      “對新型碳化爐的研制,我先后設計了3個版本。”再提及當年的勇闖“無人之境”,潘登仍有一絲難掩的興奮。這個研究,潘登在國內開創了使用某型號推進器,確保爐內反應過程穩定的先河。最終,潘登團隊研制出超過國內同行水平的新型石墨管碳化爐,單臺產能提高了2.5倍,能耗降低了20%。但潘登仍不知足,琢磨起了設備自動化。緊接著,“石墨管碳化爐自動化系統研究”實現了較高程度的自動化,產品質量大幅提升。


      對于新型還原爐的研制,潘登仍是一如既往的有“執念”,研制了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同比原設備單臺產能提升了72%,能源成本降幅為27%。第二個版本采用了當下先進技術,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單臺產能再提升約50%,能源成本再降10%。


      “潘登的‘新作’總是刷新我們的認知,帶給我們驚喜。”單位領導評價極高。“他經常到現場問工段長、技術員、操作人員的意見。”工人師傅則夸潘登接地氣。在這兩項新裝備的應用下,自硬公司特粗碳化鎢產品在突破產能與成本制約的同時提升了品質,為高端制造提供了更強有力的保障,產品品質贏得了國際同行標桿企業的贊譽,該項目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至今,潘登研制的新型石墨管碳化爐以及自動化技術仍受到行業企業的追捧與應用。


      追求卓越 以引領行業進步為己任


      “我喜歡我的專業,更希望通過專業價值的實現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潘登內斂的笑意中總是流露著堅定的職業自信。


      “中專學的機械專業,本科學的機電一體化……”潘登認為持續不斷地學習是知識經濟時代最根本的職業素養,“1998年,參加工作的第二個年頭,我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臺二手486電腦,學習CAD制圖,這為后來學習使用三維設計打下了基礎。”


      2003年,懷揣著“讓所學有用武之地”青春夢想的潘登,以面試和筆試第一的成績跨入了裝備研發的大門。他第一個擔任主研的工藝及裝備研究課題就獲得了自貢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裝備的支撐下,我們成為了全球第二家成功開發新型硬面材料——球形鑄造碳化鎢的企業,當時主要出口美國市場。”中鎢高新硬面材料首席專家李玉璽回憶起與潘登一同做研發的日子,學習鉆研、追求進步是他最大的特質。


      2013年,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下,可作為火力發電、石化等行業環保處理用催化劑的偏鎢酸銨(AMT)需求井噴,自硬公司決策實施AMT生產線擴能改造。


      “這個項目,于社會而言具有環保意義;于公司而言是轉瞬即逝的‘窗口’。”潘登回憶擔任此項目主研時雖沒有百分百把握,但他認為敢想敢干就會不辱使命。


      流程設計、工藝優化、設備引進及改造……僅3個月就完成了舊生產線的優化提升和新工藝生產線的建設。“這個項目最優秀的特點就是‘快’。”項目參與人員仍對那場“突擊戰”記憶猶新。潘登十年厚積,一戰驚艷,使自硬公司成為了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兩種AMT生產工藝的企業,成為了國內生產規模最大、工藝路線最先進、產品質量最優的供應商,更關鍵的是為碧水藍天保衛戰助了一臂之力。


      在硬質合金行業,仲鎢酸銨(APT)煅燒后廢氨氣處理一直是困擾企業的環保難題。2017年,潘登曾嘗試解決,但一直未有突破。“我查閱了大量文獻及論文,終于發現是行業普遍運用的催化劑方向錯了、燃燒的條件也不充分……”繪圖、試驗,試驗、論證,最終潘登通過重新設計煅燒爐尾氣處理裝置及改造氨氣裂解爐,實現了廢氨氣無害處理,為自硬公司2020年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作出了貢獻。


      在裝備改進創新中,能將工藝與設備融為一體,自硬公司裝備計控部負責人認為既懂設備又懂工藝是潘登獨特的優勢,源自他推進裝備智能化的信念與鉆研精神。


      描繪未來高度自動化的“黑燈工廠”,潘登目光堅定。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主創新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是吾輩之使命。


      遇到瓶頸時,潘登也曾寢食難安,但他堅信只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才能將創新做到極致。


      談及持續自主創新,潘登認為最重要的有三:一是始終堅信隨著認知的推進會找到更優解決方案;二是熱愛、勤奮與鉆研,通過終身學習與時代同頻;三是企業鼓勵創新創造的機制與氛圍。(江銳)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