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麗:為創新奮力奔跑的“油二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6-20





      大慶油田是我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在這里誕生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影響了我國一代又一代的勞動者。大慶油田大力推進油田科技自主創新、持續創新,以“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為內涵的科技創新精神更是深刻影響著無數“油二代”。劉麗就是其中之一。


      父親是大慶油田第一代建設者,跟隨著父親的腳步,1993年,從技校畢業的劉麗來到大慶油田第二采油廠第六作業區采油48隊,光榮地成為一名石油采油工。至今,她在采油一線已經奮戰了29年。


      在這些日子里,大慶油田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的理念,讓劉麗感受到,有技術、能創新、會發明的工人更有力量。


      “哪件活兒大家干起來難,我們就要圍繞著這些來創新。”“我搞鉆研、搞創新的目的就是為企業解決實際生產難題,努力把活干得巧一點、快一點、好一點。”秉承走創新路的理念,劉麗成為油田里的創新能手。為此,她一有空就掏出隨身攜帶的圖紙和鉛筆進行記錄。堅持圍繞生產難題思考和創新,早已成為她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升級改造盤根盒就是她解決的一個生產難題。盤根盒是采油井口密封裝置,用傳統的扣取方式更換,至少需要耗時40分鐘,這其間采油機必須停止工作,停機時間長,容易影響產油量。


      了解到這一難題后,劉麗從化妝品口紅的旋轉方式中找到靈感,然后畫圖、建模、試驗。兩年時間,五次改進,劉麗最終研發出“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使更換盤根盒的操作時間縮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壽命延長6倍。該發明在6萬多口油井實現應用,年節約維修工時10萬小時、節電2.4億多度。


      此外,她研發的“螺桿泵井新型封井器裝置”等一批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技術空白,累計多產油6萬多噸。


      在劉麗工作中,類似這樣的創新和改革還有很多。多年來,她始終專注于解決生產難題,研發各類成果200余項,其中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33項、國內專利及軟件著作權41件。


      “我希望我這一生,都做一個努力奔跑的人,并且帶動影響身邊的更多人,一起為祖國加油。”劉麗這樣說,更是這樣做。


      2011年8月,以劉麗名字命名的“劉麗工作室”成立。成立之初,她把培訓作為重要工作,先后探索實施了體驗式五步階梯培訓等多種培訓方式,累計培訓1.5萬余人次,其中有5人被聘為大慶油田技能專家,65人被聘為高級技師、技師。目前該工作室形成了“技師聯合研發、革新工廠自主生產、示范區試用推廣”的“研產用”一體化模式。


      在“劉麗工作室”的帶動下,大慶油田第二采油廠的創新創效成果數量由過去的每年100多項增加到300多項,全廠參與創新創效的人數由原來的500人左右躍升至2000多人。該工作室累計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得國內專利近200件,推廣成果5000余件,創造效益達1.2億元。


      頻繁涌現的創新成果,讓“劉麗工作室”收獲諸多榮譽:先后被評為“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和“全國三八紅旗集體”,還被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


      除了通過創新方式培育人才,研發創新成果,劉麗作為中國石油技能專家協會主任,帶領專家團隊行走17萬公里,走遍石油、煉化、石化生產現場,攻克中國石油生產難題1000余項,獲得國內專利704件,技術技能成果獲獎超2000項,為油氣勘探領域技術技能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片黑色的沃土,一身靚麗的紅裝,沿著鐵人前輩的足跡,為了一個英雄的大慶,為了一個百年的油田,劉麗和新一代的石油人,仍在不斷創新,努力奔跑,逐夢前行。(實習記者 王晶)


      轉自:中國知識產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