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扎根科研成果轉化一線,符浩用腳步丈量研發到生產的距離,帶領創新團隊在放大效應中探尋最優解,成功實現40余個新產品、新材料的中試放大和工業生產。
符浩,1975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催化劑長嶺分公司工程技術試驗中心班長,中國石化技能大師
五一假期還未結束,符浩就提前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是他的慣例。5月的工作計劃已經密密麻麻地躺在他的日志本里,與4月相比,忙碌程度加上了一個"更"字。
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催化劑材料的工程放大技術進入了研發關鍵階段,如何在工業生產中實現物料充分焙燒是他近期攻關的重點。
"科研創新成果如果不能實現工業化,那得多么遺憾!"談及自己的工作時,符浩專注的眼神中透出一股堅韌的力量。
回想2021年,全球環氧丙烷成套技術仍被國外壟斷,符浩帶著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扎進現場,對環氧丙烷催化劑成型技術展開攻關。面對球體圓整度與強度不達標的難題,他們改進核心設備轉子結構,反復調整、驗證了十余次。當首批合格小球在手中翻滾時,符浩握緊了拳頭。"成了!"100多個日夜的執著,他們研發出高效成型技術,將催化劑成球時間從35小時大幅縮短至0.5小時,不僅解決了傳統球形催化劑成型效率低的難題,更為環氧丙烷成套技術國產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工業化生產裝置破土動工、縱橫交錯的管網在春風中拔節生長時,符浩卻已轉身投入到新的戰場。
2022年盛夏,氫能產業的藍海翻涌著機遇的浪濤。符浩團隊與石科院攜手出征,向鉑/碳電催化劑的國產化發起沖鋒。面對工程技術轉化經驗近乎空白的全新領域,他們從零起步。為了達到納米級潔凈度的要求,他們創新設計可移動進料系統,成功避免雜質干擾。當首批公斤級產品通過檢測時,中試廠房里爆發出歡呼聲,氫燃料電池產業鏈核心材料實現自主量產!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喝彩聲還在耳邊回蕩,符浩又迎來新的考驗。2023年,氫燃料電池示范裝置進入試生產階段,憑借多年科研生產一線的經驗,他敏銳發現主反應釜冷凝系統與實際需求存在偏差。"這就像給高壓鍋裝了個旁通閥!"他當機立斷,帶著團隊利用舊設備改造出新冷凝裝置,投用后換熱效率提升整整一倍,示范裝置一次開車成功!
如今,以符浩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已擁有國家專利授權42項,培養出包括央企技術能手、集團公司技能競賽金獎獲得者在內的29名基層技術骨干。
現在,符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人才培養上,"個人的力量如涓涓細流,只有培養出高素質的團隊,才能匯聚成推動企業發展的磅礴江海"。(龔小萌)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