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房地產商、投資家、還是企業家,出海置地、投資、大舉建廠,都有其自身的無奈。"曹德旺的這句話引起了很多實業家的共鳴。"無奈"的原因很多,綜合成本不斷高起、市場需求不振等等。不管怎樣,一個我們必須去正視和解決的問題正擺在眼前--中國制造業疲軟,發達國家制造業也在尋求回歸路徑,新一輪傳統產業的全球競爭開始了。
作為一個從傳統行業跨界到互聯網的人,我認為,在這一輪全球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競爭中,我們擁有彎道超車的條件和機會。
與過去的幾十年不同,今天的傳統產業,包括制造業,同時遇到了正在變革中的互聯網,即以大數據、云計算、AI等顛覆性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下半場。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后,將自己的主張和美國對制造業的重視宣揚的全球皆知。此次美國的"再工業化"和"重振美國制造業",將不僅僅是讓各大公司或者其他國家的公司去美國建幾個工廠這么簡單。
近幾年,美國一直在持續增加對先進制造業研發的財政支持,比如納米制造、生物制造、工業機器人、3D打印、物聯網、先進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與此同時,德國也提出了"工業4.0"的戰略。"智造"和"制造"融為一體--正是這輪全球傳統產業競爭的關鍵。
過去,我們的傳統產業走了一個捷徑,基本直接利用了其他國家工業時代的先進成果。當然,走捷徑是有代價的,我們失去了先發優勢,再加上企業經營的慣性,很多核心技術我們并沒有掌握。現在,真正對未來影響深遠的革命--傳統產業和技術的深度融合開始了,我們必須跟緊節奏。
值得慶幸的是,在剛剛開始的競爭中,我們有很多技術并不落后。在4G時代我們還是個跟隨者,如今華為已經成為全球5G標準的參與者之一;滴滴不僅成功贏得了中國市場,還開始了與Uber的全球競爭;很多創業公司的AR/VR技術、AI技術、大數據技術,并不比硅谷遜色,甚至還略勝一籌……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更是嫁接、改造、放大傳統產業價值的利器。我們還看到,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正開始布局這些領域。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曾發布各國工業競爭力報告,稱本世紀以來日本在全球制造業領域仍然穩坐頭把交椅。日本國土面積小,全國的人口密度與我國中東部接近。為什么日本能夠生產出各種精密儀器,能夠拿走整個蘋果三分之一的供應鏈份額,而在我國的中東部地區,并沒有成長起來足以與之比肩的競爭力?
如果把日本當作一面鏡子,如何降低綜合單位成本、同時提高單位成本所創造的價值--對于我們的傳統產業來說,這是另一個值得反思和探討的問題。
日本曾通過組織管理的創新實現了人與人、人與機器的協同,這與他們理念和民族文化有關,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同樣去提升一個組織的協同效率?現在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內部已在使用CAD、CRM、ERP、OA等系統,但大多都是只涉及某個業務的單一流程。未來,如果擁有足夠多的數據,讓數據循環起來,打通原材料、產品、庫存、流通、管理等各個環節,變單向線性的流程為多向網狀流程,快速傳輸、快速反饋、快速調整,我們就可以降低綜合成本,實現整個公司效率、產品數量和質量的升級。
正如曹德旺所說,"中國的制造業面臨很多問題。中國制造業的問題要面對,要解決,不能拖,也不能等著它自己好。"不僅制造業,利用互聯網、科技提升整個中國傳統產業的效率,這里面有巨大的機遇和市場。
電子商務通過縮短流通環節和無店鋪化優化了流通效率,讓企業"高效地銷售",產業互聯網通過大數據預測市場需求、按需精準生產,優化了生產效率,讓企業"精準地生產"。消費互聯網能夠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產業互聯網則能全方位的深度重構傳統產業。消費互聯網平臺通過擁有"線上場景"創造價值,產業互聯網平臺則通過擁有"循環數據"變得更有價值……
當然,互聯網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要在全球范圍內與發達國家重新競爭傳統產業的市場份額,土地、能源、賦稅等這些問題,還需要相關主體來協調解決;我們很多傳統的中小企業需要放棄小富即安的思想,去進行互聯網化的升級改造;我們的大型國企還需要增加更多的市場活力;而互聯網和科技領域,則要少一些資本游戲,多一些深耕行業的務實精神。
再過1天就是元旦,接下來是春節,中產消費者又將走上去日本買電飯鍋,或者去德國幫親戚朋友帶不粘鍋炒鍋的路上。作為一個消費大國,他們正在用腳投票,這樣的消費場景,是一件讓很多企業家心塞的事。然而,我們沒有理由去埋怨消費者,因為我們已然處在一個全球化、市場化的消費環境中,最后的贏家,只能是那些真正領先的企業。
越來越多曾經希望顛覆傳統行業的互聯網人發現,互聯網更多的是一個工具,像水、電、煤一樣,商業的本質沒變,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最終要靠傳統產業來滿足,這是根本,只是形式更加多樣,需求上希望更加有個性、有創新,體驗更好。
大國重器,實業興國、科技興國,每個國家都在探索或重振或升級實業的戰略。借著國家供給側改革的重大利好,政府、傳統企業、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共同參與推動,我相信,中國有機會、也有條件去贏得這場沒有硝煙的全球競爭。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