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即將到來,今年“十·一”以及此后的雙11,彩電市場將迎來高端產品的全面爆發。記者日前采訪了多家主流電視廠商,發現他們都將高端電視產品推向了銷售市場的前臺。尤其是高端電視中的代表OLED有機電視,更是加速了市場布局。電視行業的“品質革命”正在全速推進。
主力廠商選擇OLED產品陣營
作為高端電視產品代表的OLED有機電視,前幾年還是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仰望的昂貴產品,但是隨著國內主流廠商的大面積布局,OLED有機電視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4年起,電視龍頭企業長虹上市了國內第一款OLED有機電視。康佳、創維、LG等主力品牌均在推動OLED有機電視方面不遺余力。從2015以及2016年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展上可以看到,OLED有機電視更是作為主打產品在幾乎每個電視品牌展位上進行展示,充分證明了引領未來發展的OLED時代已經開啟。
IFA2016柏林電子消費展上,長虹展示了最新的OLED曲面電視Q3A系列,有65吋和55吋兩個規格。在今年國慶前夕,創維也推出了兩個尺寸四個系列的高端OLED電視。目前,創維高端OLED有機電視S9系列的S9300、S9-1和S9D,以及LGSIGNATUREG6、康佳V91,都是OLED有機電視陣營的主力軍。
長虹OLED有機電視Q3A系列
對于在OLED有機電視方面的動作頻頻,長虹多媒體產業公司總經理蘇子歡認為,OLED是電視行業發展的趨勢。LCD電視是依賴背光透過屏幕成像,在色彩、角度、和對比度上遠遠不如OLED的畫質效果,OLED沒有背光,由屏幕表面的有機像素點直接發光成像,在色彩、觀看角度、對比度上有著明顯的畫質優勢。憑借OLED有機電視像素自發光帶來的畫質絕對優勢,長虹會堅定不移的把握趨勢,開發更成熟優質的OLED有機電視產品,用最高的性能價格比給消費者創造不斷的驚喜。
長虹多媒體產業公司總經理蘇子歡接受采訪
技術升級OLED電視迎來市場機會
在2013年OLED的上市初期,OLED在產品壽命、良品率等方面面臨質疑,而今通過兩年的技術努力,這些問題已經不復存在。OLED電視實現了大屏化,4K化,家庭化的應用。這被電視廠商認為是OLED的市場機會。
據了解,OLED技術最大特點是每個像素獨立自發光也就是說能夠在不需要發光的時候完全關閉,所以它具有非常完美的黑色顯示能力,在可視角度、色彩、響應速度方面都有著LCD液晶屏所難以媲美的優勢,并且可以實現柔性、透明、超薄等液晶很難做到的物理特性。同時,OLED技術放棄了對用戶眼球造成傷害的“高亮燈珠”發光體,它采用自發光的方式,把這一部分的有害藍光減至最輕,幾乎可以忽略對用戶眼部根本性的傷害。這與當下人們注重的健康理念不謀而合。
因此業界有觀點認為,OLED已經成為現在發展的潮流,在以后可能大部分的電視顯示技術都將采用OLED。
如今,全球高端電視市場內OLED需求正快速增長,而基于中國市場消費升級,以及中國電視廠商的推動,中國OLED有機電視市場也在急劇擴大。調研機構IHS的數據就指出,2015年中國OLED有機電視市場份額僅占全球市場的10%,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穩定在20%左右,屆時,中國將成為全球OLED第一大市場。
明年OLED有機電視將加速普及
隨著國內中產階級正在崛起,其對消費產品更多的關注到健康和品質兩大主題,高端電視已經成為電視升級換代的主力軍。OLED有機電視,當仁不讓的成為電視廠商占領高端市場的利器。
目前,各大電視廠商紛紛在OLED的市場推廣上加大力度。長虹多媒體產業公司總經理蘇子歡表示,長虹將憑借科研團隊的努力,通過技術革新,在進一步降低OLED功耗,延長使用壽命的同時,也會進一步降低OLED有機電視產品的零售價格,讓OLED有機電視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庭,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享受到OLED產品帶來的卓越畫質。長虹會在四季度加大對OLED產品的曝光率,強化上樣、培訓和終端推廣。從而在2017年進一步提升OLED產品的市場份額。創維和康佳同樣表達了對OLED有機電視的信心。創維提出了20萬臺的銷售目標,而康佳也將OLED電視定位于核心旗艦產品。
業內專家表示,OLED有機電視憑借顯示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已經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場潛力巨大。目前,電視廠商已經全面認可OLED的優秀表現并開始在中高端產品上布局。隨著技術進一步提升,成本進一步降低,OLED產品將會進一步普及。電視顯示技術的換代大潮已經開始。只要OLED的銷售占比達到了30%,OLED時代將正式來臨。
根據奧維云網AVC產業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OLED有機電視的出貨量為40萬臺,比2014年增長了4倍;2016年OLED有機電視出貨量增長到130萬臺,增幅明顯;預計未來兩年,全球OLED有機電視的出貨量還將持續攀升,而2016到2017年,在中國更將保持400%的增長速度。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