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是中國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


    來源:中國企業報   作者:江雪    時間:2016-08-11





      7月20日,《中國企業家》雜志刊發的《我就是一個手藝人》,揭露了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導演王潮歌“瘋狂行為”背后的精神世界。從《印象·劉三姐》到《又見五臺山》、《又見國樂》、《又見敦煌》,她像一個老匠人一樣,一點點打磨自己的作品。


      而在兩個多月前的5月15日,企業家董明珠也在其自媒體首場公開課上,系統地闡述了她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與認識。


      自“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被提出,便迅速引發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與熱議。人們不禁要問:中國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在哪里?


      董明珠、陳宇


      都有一顆“工匠心”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所涵蓋的人文精神,給董明珠、夏華、陳宇、王潮歌等企業家更強的動力。


      “心中有‘工匠精神’,產品就一定能成功”。這是董明珠對“工匠精神”的詮釋。


      而董明珠所說的“未來三年把企業文化融入到產品里面去,別人不可能模仿,不可能跟你一樣”,其實就是解釋“要有工匠精神,你不但能把它想出來,你還能把它做出來”。這不僅是炫耀格力手機2代為“匠心之作”,同時也是彰顯其品牌外延——“格力品牌骨子里的藝術修養”。


      2015年冬天的北大校園,企業家陳宇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講述,把產品做到極致,重要的是心態。陳宇不僅帶來了自己的醬菜品牌,還帶來了雷州方言文化電影。


      陳宇說,自己的精神是從工匠父輩那里繼承下來的,所以,他一直惦記著鄉下的手工藝者。2016年6月,陳宇請企業家、藝術家、匠人到“中國十大古村”邦塘村、美麗鄉村游項目足榮村、“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潮溪村、茂德公文化大觀園及昌公書局參觀,為各種古建筑手藝人、匠人舉辦“文化節”。談起那次徒步20天的“回家之旅”,陳宇說,那不僅是一次歸鄉,更是精神的回歸。


      夏華、王潮歌


      以專業精神驚艷世界


      王潮歌不僅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導演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會民企館總導演,還是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裁,她對自己的要求是“我做的不是精品,是絕品”。


      “老工匠會悉心打磨別人看不見的抽屜背面”。在王潮歌看來,這就是價值觀。而所謂“工匠精神”是老工匠對自己手藝的尊敬,也是對使用者的尊敬。


      正因為如此,王潮歌認為:“我和老工匠完全是一類人,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手藝人”。


      這或許就是這個時代的專業精神。


      欣賞大衛·賈博的紀錄片《壽司之神》的企業家夏華,不僅認同日本、德國等長壽企業的“骨血”是在企業上與下之間形成的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也認同“這不是一種偶然”。


      2013年,隨著《印象·國樂》在國家大劇院的成功上演,由依文時裝傾情打造的演出服飾徹底顛覆了所有人對音樂劇的固有印象,突破了觀眾的審美預期。手工刺繡,繡片外嵌、手繪潑墨等傳統及現代工藝技術的創意搭配,帶給所有觀眾意想不到的時尚享受。


      這是一場凝聚中國文化價值的時裝秀,同時也是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與王潮歌導演的再度牽手。


      意想不到的是,2016年5月16日,在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依文中國手工坊推出的“互聯網+手工藝”平臺“小繡服”再次獲得成功。“小繡服”以原生態和現代而時尚的多種風格、多個元素進行創新設計,讓最美中國風驚艷全場。


      兩位“女神級”的企業家,都以觀察、發展、繼承“匠人精神”為樂事。


      任正非、王石、向文波


      向往日本企業百年堅守


      看過《壽司之神》的企業家們都記得,那位追求極致的三星大廚小野二郎,永遠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學徒,觀察客人的用餐狀況微調壽司,確保客人享受到終極美味,甚至為了保護創造壽司的雙手,連睡覺時都戴著手套。


      2016年6月15日,在第五屆中國輕工企業家高峰論壇暨輕工百強企業頒獎盛典上,蘇酒集團董事局主席張雨柏演講的題目是《為什么倡導工匠精神》,他認為,“中國企業家機會多、選擇多、變化也多,這樣就會浮躁,缺乏‘工匠精神’。而日本的NBK(一家生產聯軸器、直線導軌用制動器、特殊螺絲的日本公司)卻傳承了455年的‘匠人精神’。”


      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的一份研究資料顯示,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在一些領域為數不少的“中國制造”卻成為質次價廉的代名詞。中國迫切需要提升產品品質、樹立自主品牌,而“工匠精神”正是中國極度缺乏、極度需要的。


      2016年7月9日,南海企業家和“創二代”班來到日本國會大廈,傾聽了NBK董事丹羽哲發表的演講,“NBK的技術源自于從中國傳入的鑄鐵技術,我們非常珍惜,我們要把技術傳承下去”。他們為NBK的傳承精神所震撼,紛紛表示,“這就是NBK的秘密,也是我們最缺乏的精神。”


      那就是:一生只追求在一個領域成為專家,以十二分的認真對待所從事的工作,永不滿足自己的技術并永遠致力于追求哪怕只有一寸的精進,全身心熱愛工作,把工作揉進生活中。


      企業家王石很早就感悟到了這一點。他說,“所謂工匠精神,首先是熱愛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給自己帶來的收益;第二就是精雕細琢,將產品當成藝術,將質量視為生命”。這種專注精神成就了萬科品牌的內涵。


      美的集團副總裁王金亮也給企業定下“專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要發展,過去也許是靠機會,但是再往前走,做大做強,就不能光靠機會了。要忘記速度為王,堅守‘工匠精神’,才能把自己做好”。青島啤酒總裁黃克興對于時間和溫度的追求更是給企業家的心靈通道注入新的內涵。他說,“溫度不差一度,時間不差一秒,每一位釀酒師幾乎都是‘時間控’和‘溫度控’,他們對工序一絲不茍,在99.99%中追求101%,這就是一種‘工匠精神’。”


      企業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中國迷失的“工匠精神”得以復蘇。(本報記者 江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