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桂生: 創業心不老 同和夢百年


    來源:中國紡織報   作者:高玲    時間:2016-06-15





      同和紡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桂生:創業心不老 同和夢百年


      他,曾是一名優秀的軍人,服役期間多次立功受獎,閃閃的軍功章見證著他不凡的軍旅生涯;他,又是一名成功的創業者,轉業到地方后,帶領團隊搏擊商海,成為商戰中的贏家;他,更是一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正是他和他的研發團隊,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封鎖,自主研發出紡織機械的核心技術部件,并以世界一流的品質被紡織企業廣泛采用,提升了整個中國紡織行業的競爭力……


      他,就是被紡織行業譽為“羅拉大王”的江蘇省常州市同和紡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桂生。


      無論是在照片還是現實中,崔桂生都讓你眼前一亮。因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時尚先生”。記者見到他時,他上身著紅色的休閑西服,下身配西褲,腳下踩著時尚的豆豆鞋。對于衣著,崔桂生有獨特的見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引導和帶動時尚、高端紡織品消費,推動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開發高端紡織市場。


      引領高端的人生追求


      16年前,崔桂生從部隊轉業。在那段日子里,他先后在政府機構供過職,做過國企、合資企業的“一把手”,而后,又辭職下海,白手起家創立了同和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初創立的同和主攻紡機專件羅拉,短短幾年間便攻克業界棘手的“機械波”問題,加冕全球“羅拉大王”。


      12年前,崔桂生又劍指搖架,從生產紡機彈簧搖架、氣動搖架到具有優越性能的板簧搖架,成功替代進口,成為中國板簧搖架的品牌,結束了國內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10年前,集聚紡裝置全面投產,同和的四羅拉負壓式緊密紡裝置獲得了4項國家發明專利,不僅迅速占領國內市場,而且成功打入國際市場,走在了世界紡織行業的前列。


      8年前,他又轉戰紡機主機(粗紗機、細紗機)領域。截至目前,同和已在全球范圍內累計銷售400多萬錠,為山東恒豐集團、魯泰股份、山東青紡聯、河南舞鋼銀龍、河南焦作海華、河南永安、福建隆源和福建華源等上百家棉紡織企業提供主機產品,并成功出口到東南亞、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全球用戶的青睞和歡迎。


      回顧同和的發展歷程,不斷尋求突破,找到施展拳腳的新舞臺貫穿始終。一幕幕酣暢淋漓的舞臺劇一次次震動了全球紡織行業,不得不說,作為“導演”


      的崔桂生實在很成功。羅拉、搖架、緊密紡、主機,崔桂生的同和于紡機大時代而言,就像是風景與倒影,一步一步,沒有疾行,也沒有停留,按照崔桂生心中的軌跡,平穩而扎實地前進著。因為在崔桂生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打造百年同和。


      融入血液的紡織情緣


      紡織行業常被認為是夕陽產業,但崔桂生不這么想:“紡織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經久不衰。我們常說的‘衣食住行’,‘衣’始終排在第一位。以前,生活條件比較差,人們穿衣服只要求暖和;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對服裝的質地要求也越來越高。這考驗的其實就是紗線質量、紡紗支數等技術水平,以及其背后的紡織機械水平。這對我們同和是一種激勵和鞭策。”


      崔桂生對紡織行業、對紡機領域情有獨鐘。


      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他就把目光放在了攻克高精度羅拉這個世界級難題上。彼時,崔桂生考察了羅拉界的“四大天王”(瑞士立達、德國緒森、青澤公司、瑞典SKF),每到一處,都帶著高倍放大鏡仔細察看,認真分析對比。為了找到生產高精度羅拉的原材料,他四處奔走于國內各大鋼鐵廠,呼吁廠商提供優質的非標準特制鋼材。經過不懈努力,2001年,同和率先推出了高精度無機械波羅拉,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和封鎖。


      2003年,同和公司推出新一代超級高精度無機械波羅拉,并在《中國紡織報》連載《同和羅拉挑戰洋貨》,宣布向全國168家用戶免費提供一臺前列新一代超級高精度無機械波羅拉。他們承諾,如果自己生產的羅拉達不到世界知名品牌羅拉的質量水平,同和公司負責包換、包退……


      一場硬碰硬挑戰洋貨的擂臺大戰自此打響,同時也引發了業內的猜測:這究竟是一場商業炒作,還是個人英雄主義情結?要知道,若比不好敗下陣來,同和將面臨“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尷尬處境,無疑是種巨大風險。


      “我們此舉一方面是基于企業應有的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對同和羅拉實力的自信。我想讓全世界紡織人都知道,最好的羅拉在中國。”崔桂生一席話道出了初衷。


      “紡織是我的夢想,我就希望有一天讓全世界都用上同和的產品,哪怕只是一個紐扣。”崔桂生對于紡織行業的情感,已經融入血液,深入骨髓。為此,他提出了同和發展的三個堅定不移:“堅定不移立足紡織,堅定不移立足紡機,堅定不移把羅拉、搖架、緊密紡、主機做好。”


      世代傳承的企業夢想


      同和的理念是打造百年企業,所以,哪怕是已經加冕全球“羅拉大王”多年,崔桂生依然不肯止步。


      “從紡織機械的角度講,如果單做零部件,恐怕沒有企業能夠做到百年,最終難逃被做整機的企業吃掉的命運。”崔桂生正是因為看到了同和的明天,所以毫不猶豫地進入主機市場。在崔桂生看來,一個企業的發展就是一種“修煉”,越是優秀的企業家,修煉的層次就越高,他們不僅要看到今天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而且要看到明天、后天需要什么樣的東西。


      有了向百年企業進軍的路徑,還要有支持企業發展百年的文化底蘊。


      在同和,企業文化有著很樸實的詮釋:一個好的風氣、一個好的習慣、一個好的養成、一個好的氛圍、一個好的理念、一個好的思維。崔桂生認為,即使是打掃衛生的崗位,如果能夠動腦筋、想辦法,也有創新和提高的空間。這種精神如果能夠體現在每個崗位上,那將產生多么大的連鎖反應!


      在同和,員工甚至與董事長“約法十章”,其中規定,員工可以安排董事長做事,并督促其執行。企業規定了28項集體評審制度,評審內容不同,專業負責人不同,負責人有拍板的權力,重大事項要100%通過。


      培育百年企業,還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崔桂生明白,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拼的不是市場份額,而是人力資源。一家不朽名企之所以傲視群雄,多數來自于人才的厚積薄發。


      崔桂生在選人用人上很苛刻,也很賢明。苛刻是指,每一位被選拔者都要過五關斬六將,而賢明是指年輕人不會受到輕視,反而能得到更多栽培。80后常務副總黃新偉就是從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經過四五個崗位的鍛煉,一步步升遷到現在的職位的。他認為,是同和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給了他施展的空間。“在同和,只要有想法、有悟性、肯做事,什么高度都可以達到。”


      對于現在的崔桂生而言,修正最多的是方向問題。用他的話講,喜馬拉雅山就在那里,但怎么過去,是乘飛機、坐火車還是開汽車,那就要看選擇了。


      2013年,崔桂生的一對外孫兒女出生,取名“同同”“和和”。這份浪漫的情懷和想要世代傳承的企業夢想,是創業最動人的堅守和諾言。


      崔桂生經常“眺望”同和的未來以及那時候的自己:“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幾十年后,公司的老總已經換了幾代,有一天我坐輪椅或拄拐杖,顫顫巍巍地回公司的時候,大家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說:‘第一代創始人來啦!’這將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本報記者高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