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處膠東半島,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海上第一仙山”嶗山花崗巖的地貌特質,而這里出產的礦泉水以其水源深、礦化度低等特點,與世界的阿爾卑斯山脈和北高加索山脈地區并稱為世界三大優質水源地。“嶗山”牌礦泉水便產于此。
“海上神仙事渺茫,嶗山金碧盡輝煌”,從繁華的青島市區驅車來到青島嶗山礦泉水仰口生產基地,一下車便讓人有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嶗山仰口礦泉水生產基地就掩映在青山碧海之間。
一下車,迎面就看到了生產基地經理——陶煉。今年54歲的他個頭不高,自1984年進入嶗山礦泉水公司以來,32年的努力和堅守在他臉上留下了滄桑的痕跡。
他是青島市“工人先鋒”、青島市“安康杯”競賽活動優秀個人、青島市“有突出貢獻的技師”、青島市“首席技師”。他帶領的青島嶗山仰口生產基地團隊,多次獲得青島飲料集團有限公司“金牌團隊”、“先進集體”等榮譽。
面對成績和榮譽,他沒有沾沾自喜。在他看來,作為當代的產業工人就要在工作中追求永無止境,奮斗永不停息。他用自己身上精益求精、執著堅守品質的精神,帶動和鼓舞著身邊的同事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堅持、認真、嚴謹、耐得住寂寞就是他所認為的“工匠精神”!
大膽創新 提質增效
2005年,廠里當時擁有一條半自動化意大利生產線,但其所消耗的勞動成本大、生產效率低。對此,陶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當即帶領維修團隊,通過不斷創新改造,很快便讓這條陳舊的生產線的生產能力大大提高,達到9000瓶/小時;同時大大減少單線頻繁調機造成的時間浪費,提高了生產效率;也為公司節約設備投資上百萬元。此外,他還對生產線設備灌裝機、旋蓋機等設備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造,不但為公司節約了30余萬元的設備投資,而且也為公司的新產品開發做出了很大貢獻。
隨著人們對水產品要求的提高,礦泉水新國標增加了對溴酸鹽指標的控制要求。在沒有現成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他帶領維修、工藝人員利用閑置物資自行設計和制作了一套水處理設備。經過反復試驗,成功解決了礦泉水生產過程中溴酸鹽的控制難題,填補了礦泉水行業關于溴酸鹽控制設備改造方面的空白,并作為優秀行業經驗向青島市其他飲用水生產企業進行無償推廣。
2011年,公司購進了一條全自動化生產線,陶煉帶領團隊用時兩個月將其安裝好并投入使用。在這期間,他們在沒有空調的車間里滴著汗水,每天從早晨七點半一直工作到晚上十點。對于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他都會認真觀察記錄,與技術人員探討解決方案。試運行期間,由于產品底模過小,經常會出現倒瓶問題導致整個生產線停止運行,理論上能達到85%的生產效率被拉低,給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出現了產品灌裝容量不足、傳動軸斷裂、頻繁卡箱及包裹不周正等等問題。陶煉和他的團隊就這些問題先后多次與生產廠家進行溝通,修改生產線控制程序,更換底模,對灌裝閥分流傘結構進行改進,優化進瓶螺旋的結構,增加防滑后退掛鉤等等。通過這些改進改善措施,將生產線的生產效率提高到了95%以上,比世界最高水平的進口生產線的設備運行效率還要高5%~10%,這樣的運行效率在國產設備極為罕見,也令設備制造商驚嘆。該生產線項目由于運行效果明顯,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作為“礦泉水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項目,獲得了國家專項扶持資金180多萬元,每年可為公司降低生產成本約251萬元。
專注理想 堅守無悔
2003年冬天,當青島市區的溫度下降到零下23度時,山里的氣溫已經達到了零下十二三度,輸水管道里的水結冰阻塞了管道,導致停產。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陶煉與公司的沈師傅順著輸水管道一處一處檢查,而當時一號井與生產基地有1000米左右的距離,需要檢查的管線有500米左右。連續一個星期,他們冒著零下十二三度的低溫在山里巡檢,最終解決了管線凍結的問題,使得生產得以恢復。
自1984年入廠以來,他一直兢兢業業,將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了工作中。雖然工作地點離家只有不到兩小時的車程,但他很少回家,一般每周回去一次,回家也呆不到一天。
仰口生產基地周圍雖然環境優美,但卻人煙稀少,周圍缺乏必要的娛樂設施,在這里工作的員工大都耐不住寂寞,工作一兩年就跳槽是常有的事。而陶師傅從2002年來到這里就沒有離開過。他對他的工作非常癡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只要我進了車間就兩眼發光”,“你要讓我一天不干活,就渾身難受”。
32年來,他與嶗山、與嶗山礦泉水朝夕相處,產生了割舍不下的感情,在公司不景氣、員工都紛紛跳槽時,他卻選擇了堅守,拒絕了可口可樂等大公司的邀請,留在了這里。
記者手記
在工作中認真嚴謹、一絲不茍,對產品不斷雕琢、精益求精,堅守專注于自己所喜歡的行業,忠誠于企業……所有的這些,不正是眼下我們所大力弘揚的工匠精神嗎?看似普通的職業承載的是陶煉的志向和理想,成就了他無怨無悔的一生!也正是有著無數像他這樣的新時代普通勞動者,在平凡崗位上的堅守和付出,才成就著企業的興旺,乃至成就著中國工業的希望!(中國工業報記者 肖相波)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