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7歲的王中華離開家鄉河南省西華縣東王營鄉,參軍來到廣東省惠州市,成為一名空軍戰士。他深知這身軍裝對自己的分量,當時,他就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盡最大的能力,把本職工作做好。
一路走來,他以勤奮樸實的工作作風、永不滿足的拼搏勁頭,實現了從戰士、打工者、創業者到公司總經理的華麗轉身,每一步都留下了堅實的腳印。
南粵打拼20年,最是難忘故鄉情。2013年,他回到家鄉投資建廠,要在家鄉造出世界一流電梯,為建設美麗家鄉出一份力。
奉獻軍營敢吃苦
17歲時,因家中貧困,王中華輟學參軍,吃苦耐勞的秉性讓他贏得了戰友、領導的一致認可。他先是從全團1000多人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到司令部值班室當班,一年后被團長相中,成為團長司機。1996年,王中華被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批優秀士兵。他說,這是他一生的榮耀。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1997年,王中華脫下戎裝,4年的軍旅生涯把王中華從一個不諳世事的毛頭小子錘煉成了一個踏實、果敢的男子漢。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這是流行于上世紀90年代的一句話。惠州市南靠深圳,西接東莞,毗鄰廣州、香港,獨特的區位優勢吸引了全國各地大批有志青年來此淘金創業。王中華決定抓住機會,留在當地干出一番事業。
離開部隊,王中華應聘到當地一家臺資燈飾烤漆廠做總務。平淡的生活像流水一樣過了一年多。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拿出打工的積蓄加上退伍安置金,投入3萬多元開了一家飯館,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創業。
實在、熱情的王中華同鄉好友和戰友眾多,他隔三差五就會邀請他們到自己開的飯館小聚,朋友來吃飯他堅決不收錢。飯館開張僅3個月就維持不下去了,不得不關門。他不服輸,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在惠州這個充滿商機的城市東山再起。
偷師學藝終逆襲
通過朋友介紹,王中華應聘到上海三菱電梯惠州分公司成為一名司機,負責接送電梯維修人員。
當時,電梯行業屬于冷門行業,普通人對此十分陌生。剛一接觸,王中華就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行業。上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電梯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如果學會了電梯維修技術,就相當于捧上了金飯碗。”王中華心想。這一想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時,電梯技術人員普遍比較保守,他投師無門,但這沒能打消他學技術的念頭。每次出車,他總是第一個沖下車,趕在維修師傅前把沉重的工具包送到維修現場。問題出現在哪兒,怎么解決,他都在一旁悄悄記錄下來。把維修師傅送回公司后,他再原路返回重新檢修一遍。
王中華的刻苦勤奮,讓電梯維修師傅吳紹俊深受感動,便收下了這個徒弟。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苦學,從設計圖紙、現場安裝到售后維修,王中華無不精通,成為當地業內為數不多的技術多面手。
2003年年底,正當工作做得順風順水的時候,王中華作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辭職,去學習電梯制造技術。在東莞富士電梯廠,他邊銷售邊學習制造技術,電梯制造工藝的一些細節問題,也被他逐步摸透。此刻,他埋藏心中的創業夢再也按捺不住。
2006年8月,王中華回到惠州,投入6萬多元租下一間幾十平方米的門面房,成立惠州市富惠電梯銷售有限公司。他騎著摩托車跑工地、簽項目、下訂單、搞安裝,一個人頂一幫人用。提起王中華,當地同行沒有人不認識,合作伙伴都說他是一個永不滿足于現狀的人。
建設家鄉償夙愿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2006年到2010年,伴隨著房地產業飛速發展的腳步,電梯行業進入黃金發展期。2011年,他成立了占地面積11畝的惠州市中天富士電梯有限公司,年生產銷售電梯1000多臺。同時,公司還擁有了一支由博士、碩士組成的30多人的科研團隊。
就在惠州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王中華卻決定停下惠州工廠的生產線,另起爐灶,在家鄉西華投資建廠。“不但要自己過得好,還要讓家鄉人民也生活得好些。”王中華說。這是他的夙愿。
2013年9月,他啟動了投資1.1億元、占地60余畝的電梯生產項目。同時,他對企業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將惠州公司作為研發中心,把生產環節全部放到西華新工廠。
王中華把這一步作為企業新的支點,借此轉型升級、提質發展。2014年3月,他與有140多年歷史的蒂森克虜伯電梯公司合作,成立河南省中匯蒂森電梯有限公司。王中華說,他想借助這個“巨人”的肩膀,通過吸收國際電梯業最高端技術和理念,生產國際一線品牌電梯,占領市場新的制高點。“下一步,我們將與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為公司注入新的力量。”王中華說。
目前,王中華位于西華的新工廠已建成,該項目一期可帶動300人就業,年產值可達10億元。(陶宗海)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