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氣候變化 展現中國創新


    作者:李德金    時間:2015-12-03





    應對氣候變化 展現中國創新——巴黎氣候大會召開之際訪負碳之父詹松林博士

    歲末年終臨近,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成為全球構建合作共贏發展趨勢的最熱門活動舞臺。150多位國家領導人、近200個國家代表不顧恐怖陰霾云集巴黎,共商2020年后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探索人類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和治理模式。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任何一國,任何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作為負碳之父的詹松林博士,他凝聚全球力量、整合了全球節能減排的豐碩成果和實踐經驗,懷揣一個普通中國人對世界氣候變化的應有擔當,創新提出了應對世界氣候變化的新路徑。

    在巴黎氣候大會召開之際,首創了科學有效地實現冶碳、管碳,達到經濟永續綠色高增長的負碳經濟學體系、負碳工業體系、“三化”城市體系和普天環保產業體系,引領綠色發展的詹松林博士說:在本次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習總書記說道“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 世界已經一體化,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沒有哪個人能獨善其身。對我們來說,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既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危險,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我們所倡導的負碳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成為全球節能科技和減排技術應用、轉讓與融資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正在這些方面向世界提供相關實踐路徑。最近,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理念列入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規劃重要內容,與全球氣候治理相呼應,這是中國領導層在發展戰略上的新思考與新突破。這也與我們近年來,通過節能減排降耗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負碳工業體系、發展綠色負碳經濟、創建普天負碳城等一系列發展實踐不謀而合。詹松林博士概括性的說出上面這段話。

    詹松林博士認為,2015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不僅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倡導者,更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實踐者。

    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環境挑戰不容回避,踐行中國創新的負碳發展之路,直面應對氣候變化勢在必行。

    詹松林博士表示,人們更關注的是這次巴黎氣候大會之后將產生一個什么樣的發展和治理模式。他說,應對氣候變化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我們多年來倡導的綠色、負碳發展道路是對全球氣候治理模式的修正和重構,不但意在激發經濟增長的“綠色”動力,還能夠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實踐,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有益經驗。

    哲人說:“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在生態文明框架下,詹松林博士創新提出的適應新常態實踐綠色負碳轉型發展的新路徑,落實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因為,負碳經濟發展模式從加強科技創新,到優化產業結構,再到構建負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產業和實現負碳生活方式等方面,都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建設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向世界交出了綠色的答卷。

    詹松林博士認為,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得到高度重視,但工業化、城鎮化仍將持續,化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還有可能增加。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負碳轉型,既要強調發展理念、科技創新和行動方案,還要仰仗綠色金融的支持,重視綠色金融的驅動。

    近年來,詹松林博士的團隊在完成中國首座“負碳城”全面規劃與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的局面下,又搭建了引導資金流向負碳創新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的“綠色金融”體系,建立了有政府參與的綠色負碳產業基金。詹松林博士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與其他團隊的合作,來塑造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更好地實現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球的綠色負碳轉型,迎來一個更加綠色負碳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巴黎氣候大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時代進程中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們的期待;應對氣候變化,展現中國創新,是我們的實踐。詹松林博士最后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