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間簡單樸素的辦公室,和這座大樓里的其他辦公室沒有什么區別。但是走進房間,從辦公桌的玻璃板下到書櫥,再到墻壁,甚至是沙發的靠背都擺上了滿當當的照片。這似乎在告訴我們,這間辦公室的主人是個熱愛生活并且有故事的人。
崔慧萍,中國重汽技術中心汽車傳動設計院總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山東省勞動模范、省巾幗發明家,濟南市三八紅旗手標兵……一大串榮譽和頭銜之下的她,意外的隨和親切。于是,筆者拋開了準備好的采訪提綱,和崔慧萍一起分享起了那一張張照片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巔峰之作――盤式制動器的研發
在這么多的照片中,筆者發現有一張照片是重復的――同樣的照片既壓在玻璃板下,又被擺在沙發靠背上的最顯眼位置。
這張照片背后是不是有著特殊的意義?崔慧萍笑著說:“這張照片我的確最喜歡,是我們的項目研發成功后,公司領導特地為我們團隊開慶功會的合影。看,每個人都笑得那么開心。”
崔慧萍口中的“項目”就是她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代表作――重型車用盤式制動器的研發。
對于中國重汽的盤式制動器,崔慧萍曾經在2011年8月份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中介紹過:“通過我們的試驗驗證,盤式制動器剎車的響應時間,同等條件下要比原來的鼓式制動器縮短0.2-0.3秒,剎車距離同樣背景下減少3-5米。”
這樣的時間和距離,對普通人來說僅僅是些不起眼的數字,但對于車輛駕駛員和行人來說,卻可能是生與死的區別。平靜和簡練的話語背后,是崔慧萍和團隊難以計數的反復試驗,是無數個不眠夜。
作為影響車輛制動性能最重要的總成部件,盤式制動器相對于鼓式制動器擁有散熱好、制動效率高、制動平穩的先天優勢,意味著更好的車輛制動性能。因此,國內各大重型車制造商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在自己的車上匹配盤式制動器。
但重型車用盤式制動器的核心技術只掌握在國外少數幾家專業制動器制造商手中,國內重卡制造商只能采取進口或合作生產的方式。
即便如此,由于國情不同導致的技術“水土不服”,國外的盤式制動器不能完全適應中國市場。更為糾結的是,當時沒有哪個國外廠商愿意跟中國人分享這一核心技術。
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重型車用盤式制動器迫在眉睫。2007年,中國重汽將目光鎖定了重型卡車盤式制動器的研發,崔慧萍和她的團隊接下了任務。
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崔慧萍笑言“真是硬著頭皮接下任務啊”!當時,該項技術在國內尚屬空白。中國重汽盤式制動器開發等于是從零開始。突破點在哪里?
崔慧萍選擇了先搞清楚國外產品的工作原理和技術特點,找出其不適應中國國情的主要問題作為重汽盤式制動器研發工作的突破口。
突破口確定以后,接下來就是理清設計思路、提出設計方案、試制樣品和反復的試驗驗證。崔慧萍和她的團隊開始了一年多時間的瘋狂磨礪,全然沒有了上下班的概念。
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崔慧萍堅持親自帶著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各類數據采集,在試驗臺前、在荒無人煙的部隊靶場、在模擬復雜路面的試驗場、在蜿蜒陡峭的山路和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上,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用她的話說:“不到試驗現場看一眼,心里就很不踏實……”
崔慧萍的2007年就在這種忙碌和奔波中眨眼而過。2008年中國重汽商務大會上,盤式制動器作為中國重汽系列車型標準配置向全國發布,成為中國重卡市場新的技術亮點。中國重汽公司也成為國內率先批量在重型卡車上應用盤式制動器的龍頭企業。
不僅如此,由于該產品的成功應用填補了國內外同類產品空白。作為一項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重型車用盤式制動器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一項發明以及16項實用新型和外觀的專利授權。
崔慧萍回憶起那次慶功會,一直沉浸在歡樂之中,連語氣都很輕快:“領導說我們所的每個人都要去,平時負責后勤的辦公室人員都要去。那一天真的很高興!”這或許就是做技術工作的獨特魅力,過程無論有多少艱辛和困難,記得的卻都是項目成功后的喜悅和滿足感。
崔慧萍職業生涯所收獲的這種滿足感遠遠不止這一個項目。達到國際水準的國內最大的單級減速橋――HOWO系列單級減速雙聯驅動橋項目、順利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的CH430拉式膜片離合器系列項目無不凝結著崔慧萍的心血。她坦言:“現在看到這些項目,真的像對著我的孩子一樣驕傲。”
“人和”之力――團隊和諧和“后方”穩定
“看,這就是我們團隊出去游玩的照片。”崔慧萍指著玻璃板下面一張集體合影告訴筆者,照片上一群年輕人洋溢著輕松歡快的笑臉,“大家平時工作都很辛苦,有機會我就會組織他們出去踏青,充足電才能更好地工作。”
崔慧萍現在的團隊平均年齡30多歲,都是她帶起來的。在做盤式制動器時,這個團隊已經相對成熟,最困難的階段是做單級減速橋――HOWO系列單級減速雙聯驅動橋項目。當時恰逢六幾屆的老設計師退休,人員銜接是個空當。所里年輕人多,工作經驗不足。崔慧萍除了把精力用在日常工作,還花費很多心思培養新人盡快上手。她實行“集體討論、科學決策”的工作思路,大到研發思路,小到設計細節,都在全員參與中一步步完善。
到HOWO項目結束時,年輕的設計人員都已成為熟手,再到盤式制動器的研發,全所上下已然默契十足。隊員們形容崔慧萍“嚴謹、但不訓人”,喜歡跟著她干。崔慧萍也說:“我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年輕人充滿活力,我也跟著年輕起來。”
崔慧萍面對紛至沓來的各種榮譽和稱號表現得很淡然。她說:“其實榮譽更應該留給年輕人,他們更需要鼓勵。”
崔慧萍的照片雖多,但幾乎都是合影:受表彰時的留念、和工作團隊在一起的工作照、與外國專家交流的合照。所以,為數不多的單人照就很特別,尤其是照片中一個年輕帥氣的男生吸引了筆者的注意。崔慧萍看到這張照片,眼神瞬間溫柔了:“這是我兒子,這張照片是他去美國讀博前在機場照的。”
對于一位女性工程師來說,工作和家庭通常難以兼顧。因為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對家庭的照顧、耽誤了孩子的教育在很多事業成功的女性身上并不鮮見。崔慧萍卻有一個穩定的“大后方”,時刻支持她全力以赴地工作。
崔慧萍的愛人和她是同班同學,大學畢業后兩人攜手進入中國重汽。崔慧萍忙的時候,愛人通情達理地擔起了更多教育孩子的責任。倆人都忙的時候,就得咬咬牙把孩子“托”給學校。“我們家的孩子是送得最早、接得最晚的。”崔慧萍說,時間久了,看門的老大爺跟他們都很熟。更夸張的例子是,“明天要上小學了,今天還在幼兒園”。雖然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崔慧萍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談不上無微不至,但她還是很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時間再緊,工作再忙,也堅持不把孩子送回老家當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和獨立的狀態或是他們給孩子潛移默化的最大禮物,“每天回到家,吃飯聊聊天,然后就各做各的事”。
令崔慧萍很欣慰的是,孩子很爭氣,沒有怨言,一路保送上了復旦,又拿到全額獎學金出國讀博。除了學業上的成績,崔慧萍最看重的卻是兒子樂觀開朗、樂于助人的性格。“他與人相處,總是能看到別人的優點。這一點我很滿意。”說到孩子,做母親的都難掩心中喜悅,“雖然我陪他的時間很少,但是我們母子感情卻很好,兒子什么事都會告訴我,節日、生日都想著給我送禮物。我現在戴的這個項鏈就是去年母親節的禮物。”
在2002年,那個工作相當忙的一年,崔慧萍的三口之家仍獲得了“濟南市文明家庭”稱號。事業家庭雙豐收,崔慧萍在外人看來是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而采訪過程中,崔慧萍的語氣卻一直云淡風輕。她坦言:“對于工作,我沒想太多,惟一的原則就是既然做了,就要做到讓自己滿意。目前,我想的就是快點把團隊帶起來,讓他們能獨當一面,我也好安心退休。”
對于退休之后的安排,崔慧萍充滿期待。她說自己其實是個很熱愛生活的人,以前工作太忙,退休之后要好好生活。
來源:中國建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