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燈下!15日,在2015上海世界移動大會上,華為帶來了世界上第一臺6GHz以下低頻段的5G測試樣機,峰值速率突破10Gbit/秒,這也是我國在5G技術上取得的又一項關鍵性突破。
回顧過去一年,關于5G的定義、需求、應用場景、關鍵技術等新進展不斷涌現。人們不禁感嘆,通向5G的道路更為清晰了!圍繞如何通過深度創新、加速5G發展,記者采訪了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
爭分奪秒
根據業界共識,2020年5G將進行正式商用。胡厚崑介紹,各國政府、行業組織、運營商和設備商等紛紛對5G給予了戰略性關注,積極研究和提出技術路徑,以求盡快形成成熟的技術標準。
去年,韓國和日本分別宣布,將于2018年冬奧會和2020年奧運會推出5G服務,其中日本最大通信運營商NTT-Docomo已經開始組織廠家進行技術評估和驗證;歐盟也是推動5G發展的關鍵力量,由歐盟發起的5G公私合作聯盟5GPPP項目群已在今年7月份正式啟動。中國政府也為5G發展設立了明確目標,不僅成立了IMT-2020 5G推進組,投入巨資推動全球5G統一標準,還于今年5月份發布了5G無線技術和5G網絡架構白皮書。
在行業內,全球移動運營商聯盟NGMN在今年3月份發布了5G需求白皮書,定義了5G的愿景、需求、技術和框架。
今年6月,國際電信聯盟ITU也明確了5G的名稱、愿景和時間表等關鍵內容,尤其是定義了5G的主要應用場景,包括增強版的移動寬帶、大規模機器通信和高可靠低時延通信等三個關鍵方向。國際標準組織3GPP也明確,從2016年開始制定5G標準,2018年完成標準凍結。
主要通信廠商也都在爭分奪秒地布局5G戰略。去年7月初,愛立信實驗室在無線環境下實時演示了5G技術,在15GHz頻譜上實現了每秒5Gbps的吞吐速率。
不久前,華為聯合日本運營商在成都開通了世界第一個多用戶5G技術驗證外場,系統性地驗證5G空口技術和網絡架構。華為5G團隊也因其在5G空口、網絡架構、頻譜使用、基站實現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備受矚目。其中,華為提出的統一空口技術含稀疏碼多址接入技術SCMA、可變子載波帶寬的非正交接入技術F-OFDM、極化碼等斷裂技術,不僅能夠滿足來自于不同行業的多種業務需求,還能在不增加天線和新站址的情況下,實現三倍頻譜效率提升。
連橫合縱
地域、行業的邊界也在被不斷打破。不同于2G、3G和4G時代你死我活的標準之爭,5G的國際標準,很可能是全球產業鏈核心參與者共同合作的成果。國家和地區的5G標準,要想成為國際標準在全球推廣,不僅需要向國際電信聯盟遞交提案并經過2年左右的審批和3至5年的維護完善,還需要得到超過180個國家和600多個工業組織及眾多廠商認可。
為了爭取更多盟友,各國、各組織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
歐盟最早啟動5G研究,吸納了包括歐洲、中國、日本、韓國的主流運營商和設備商。歐盟5G PPP現有800多個成員,涵蓋光通訊、物聯網、虛擬化、云計算、大數據、軟件、安全、終端和智能卡等幾乎所有ICT領域。作為5GPPP董事會成員,華為也將成為歐洲標準的核心主導者,不僅可以參與5G核心技術研究,在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方面,也擁有更多話語權。
此時,如何深化跨行業合作,尤顯迫切。胡厚崑告訴記者,要使5G網絡成為各行業共享的基礎設施,通信行業必須放棄傳統“煙囪式”創新模式,加大與垂直行業的合作力度。通過跨行業聯合創新,讓5G關鍵技術和標準充分反映各行業需求。
“5G技術能否在不同行業得到大規模應用,關鍵就取決它能否覆蓋和滿足不同行業個性化需求。”他說。目前,在通信行業內部,圍繞5G的技術創新進展很快,但通信行業與垂直行業之間,還缺乏深入合作。像華為一樣,眾多5G技術提供者都希望,能與其他行業共同合作,建立跨行業溝通平臺。
5G魅力
5G速率媲美光纖,但這并非5G的全部內涵。
5G的服務對象也將不僅限于人與人之間的通信,高達數百億臺低成本的設備和傳感器將被聯接到5G網絡。從家用電器到醫療器械,從公路到田間地頭,5G網絡將支持任何聯接。無論在家里、戶外、火車飛機上,通過5G終端設備,人們可以實現虛擬現實對話。胡厚崑還以5G應用于自動駕駛為例,強調“5G不僅要將端到端時延縮短到1毫秒,還要保障通信網絡99.999%可靠性。”
他指出,5G將為消費者帶來革命性體驗。華為旗幟鮮明地提出,在5G時代,虛擬現實和浸入式體驗將成為關鍵應用。要使虛擬現實和浸入式視頻的體驗達到視網膜分辨率,就要求達到300Mbps以上網速,幾乎是當前高清視頻體驗所需網速的100倍。那時,向云端上傳1GByte的文件,只需要不到10秒。
為實現這樣的愿景,5G網絡必須具備革命性的進步。胡厚崑闡述:“千億級別的聯接數量、1毫秒的超低時延和10Gbps級別的通信速率,這些新特征使5G能克服現有技術無法克服的諸多挑戰,成為全聯接世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關鍵使能技術。”
未來,華為將堅定地在新技術領域加大投入和創新,特別是在空口技術與網絡架構領域。“我們有信心在不增加天線、不增加新站址投資的情況下,將網絡頻譜效率提高三倍以上。”他說。
中國機會
對于全球5G發展來說,中國社會帶來的變量和增量,正在逐步放大。工業和信息化部2014年統計公報顯示,中國手機用戶已達12.86億人。這一數字已接近全球手機用戶總數五分之一。龐大的用戶基數意味著,中國傾向何種技術標準,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全球技術標準格局。
2012年,我國正式啟動了由工信部、發展改革委等共同組成的IMT-2020 5G推進組。這個旨在協調各方參與力量的官方工作平臺,核心成員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華為等。
胡厚崑介紹,華為在2009年部署全球首個LTE商用網絡時就啟動了5G研究工作,是全球最早開展5G研究的企業。2013年華為宣布,2018年前將投入6億美元用于5G研究,而這僅僅是華為5G研究和創新的預算,還不包含5G產品開發投資。
迄今為止,華為在全球9個研發中心啟動了5G研究項目,與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全球20所多高校合作開展5G研究,發表相關論文超190篇。
如今,以華為為中堅力量的中國通信廠商的制造能力、創新能力已經得到全球認可。可以預見,在5G發展歷程中,中國必將成為主要貢獻者和領導者。
同時,胡厚崑也呼吁,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應盡快出臺更積極、更具前瞻性的頻譜分配政策,以支持5G研究和演進。他說:“我們希望,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像對待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一樣來對待5G基礎設施,盡快出臺更積極、更具前瞻性的頻譜分配政策。在今年年底召開的WRC-15會議上,各方能就5G頻譜問題達成共識,協商出來一段6GHz以下不少于500MHz的頻譜,為全球5G產業鏈發展鋪平道路。”
在胡厚崑看來,革命性的技術創新、跨行業合作、更多頻譜資源,這些都是現階段加快5G發展的關鍵性措施。“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5G時代的早日到來!”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