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建軍和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


    時間:2015-06-09





      每個時期的勞模都是時代的精神符號和力量化身,但無論時間如何改變,勞模精神的本質卻永遠不變,忘我的勞動熱情、無私的奉獻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注的敬業態度是勞模永遠的追求。

      作為新世紀的勞模,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鄧建軍既傳承了傳統的勞模精神又呈現出新時代的特點。他掌握著較高的職業技能,擁有一定的知識資本,在群眾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榜樣作用。以其名字命名的“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不僅攻克了多項世界級行業共性技術難題,更是成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

      致力創新引領行業在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鄧建軍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1969年出生的他,負責或參與的技改項目已經遠遠超過500個,攻克重大技術難題已經超過30個。

      1999年,黑牡丹公司將鄧建軍所在的電子組改成以他名字命名的科研組,在鄧建軍的帶領下,這個團隊相繼攻克了牛仔布的預縮率等世界性難題,使企業有效應用了世界牛仔布18項最新技術中的15項。2008年,“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7年后,該工作室從一個科研小組成長為一個擁有18名成員、平均年齡35歲的創新團隊,其中,高級技師1人,技師5人,高級工程師2人,工程師5人。

      到黑牡丹公司參觀的人常常會問:“企業既然已有研發部門,那么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存在價值在哪兒?”對于這個問題,“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用實踐給出了答案:研發部門的作用在于創造性地研發市場需要的產品,而勞模創新工作室則要創造性地解決生產現場的難題。

      在鄧建軍看來,創新就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例如,如何降低染漿停機損失是全世界同行們都面臨的共同難題。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嘗試向這一難題發起挑戰。

      當時,即便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每染完一缸布也會停機,會產生約360米染色不均的廢布。“如果能讓機器永不停止的轉動起來就好了。”鄧建軍抱著這樣“異想天開”的想法開始思索實踐。接下來的100個日日夜夜,鄧建軍和伙伴們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們晚上趴在桌子上翻書畫圖,白天爬上機器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一個辦法:增加前后儲紗架,直流調速改變頻調速。

      盡管設計原理可行,但連續試驗多次,卻都發生了異常的變頻器炸裂事故。經過冥思苦想和仔細梳理技術環節,鄧建軍發現不是設計有缺陷,而是變頻器質量有問題。在調換變頻器后,機器成功運轉起來,染漿聯合機改進成功。鄧建軍勞模創新工作室一舉拿下了困擾業界多年的世界級難題。

      鄧建軍說:“當時,大伙兒都特別開心,我們又乘勝追擊,經過400天的努力,一口氣開發出‘在線染料組分自動控制系統’、‘在線染液控制系統’、‘在線流量控制系統’、‘自動漿液控制系統’和‘顏料組分分析計算控制系統’5項成套技術,每一項都是業內首創。”黑牡丹的染色質量也從此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而另一個值得紀念的成果便是穩定控制牛仔布的預縮率,這也是一項世界級行業共性技術難題。經過無數次現場測試,工作室的成員們將電子技術成功融入傳統縮水機中,牛仔布預縮率精度控制在2.5%以內,優于國際標準,黑牡丹就此躋身世界三大牛仔布服裝面料供應商之列,產品暢銷美國市場。

      據鄧建軍回憶,那年正值盛夏,江南的8月潮濕悶熱,車間里幾近50度的高溫,加上厚厚的工裝,幾乎讓人窒息。“苦熬了4個多月,大家都瘦了好幾圈,到現在都不敢想,那些揮汗如雨的日日夜夜我們是怎么熬過來的。”他這樣說道。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鄧建軍創新工作室”建立了以染漿、紡紗、產品開發、織造、后整理、設備、電氣等7大工種為代表的數十個創新班組,先后合作完成了“低碳節水型牛仔紗線清潔染色關鍵技術研發”、“竹節布分經機生產研發”、“染色在線監測和控制系統”,不僅為企業創造了近億元的收入,還實現了紡織品染整生產過程綠色化,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改善了勞動環境。

      成功背后總有艱辛人們好奇鄧建軍是如何創造出這一個個傳奇的,卻不知道成功的背后充滿艱辛。1988年,19歲的鄧建軍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常州一家色織企業做電工。他進廠的第一次操作就嘗到了苦澀的滋味。一個夜晚,他接到了車間打來的電話,一臺由他負責保養維修的機器出了故障。接到電話后,鄧建軍立即趕到廠房,經過幾個小時的檢測,始終束手無策。

      在工友們質疑的眼神中,鄧建軍只能一路小跑去請老師傅。這位師傅到了現場,只用了十幾分鐘,就解決了問題。當工人們高亢的歡呼聲和著機器馬達的隆隆聲響徹車間的時候,鄧建軍則在一旁的角落里無聲地哭了。事后有人悄悄地告訴他,因為維修耽誤了時間,廠里損失了好幾千元。

      在剛進廠的那段時間里,鄧建軍遇到了一連串的困惑和挫折。重壓之下,他給自己制訂了學習計劃,在獲得大專學歷后繼續攻讀本科。后來,他又跨越了英語和德語的障礙,終于,廠里1000多臺(套)機器設備的“脾氣”全部被他摸清,對可能出現的機電故障和對策,他全都爛熟于心。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鄧建軍所在的黑牡丹公司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劍桿織機,準備轉產國際上最優質的牛仔布。面對數十臺缺乏圖紙、各種電器線路猶如一團亂麻的進口設備,數以萬計的芝麻粒大小的金屬接點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這些機器,閑置一天就會有數萬元的損失。鄧建軍一咬牙,從最基本的制圖做起,每天蹲在機器邊14個小時以上,面對成千上萬的電子元件和細若游絲的控制電路,他拿著放大鏡,逐一理清。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用濕毛巾捂上一會兒,終于,這些機器都被馴服了。看著這些“起死回生”的機器,工友們佩服地說:“鄧工了不起!”

      這次維護改造的成功,使得過去名不見經傳的“黑牡丹”牌牛仔布一躍邁上了世界牛仔布市場的大舞臺。一轉眼,黑牡丹已經走過75年。正是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企業才能發展成今天的集牛仔面料、服裝、色織布等制造業和城市綜合功能開發、創新產業投資新型業務為一體的國有控股型上市公司,資產過百億元,員工約3500人。

      爭做知識技術型勞模60多年來,勞模從傳統意義上的“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實干”,向“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并能為國家、民族創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方向轉變。這樣的變化是與中國向工業化、現代化轉變相適應的。鄧建軍所在的印染行業是用水大戶,也是紡織行業污水的“第一出口”。為此,鄧建軍帶領來自安裝、調試、維修、改造等車間的一線技術骨干組成科研組,重點圍繞廢水處理中水回用、余熱回收、用電節能等主要環節開展節能減排技術開發與應用。

      節水達到85%、節能30%以上,實現廢水零排放,這是企業運行鄧建軍科研組“低碳節水型牛仔紗線清潔染色關鍵技術”后產生的顯著效應,該技術從源頭上阻斷了牛仔紗線染整加工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并帶動包括染化料企業、紡織印染設備企業的產業鏈同步發展。

      與此同時,科研組盯上了“節水”環節,研發了《改進生產工藝、改造染色設備及后整理設備,節能減排,提升牛仔布的產品水平》項目。投資建造了污水深度處理中水回用設施,提高了染料利用率,減少了新鮮用水量,中水回用率實現近40%。此外,科研組還對傳統的定型機進行改造,僅采用天然氣燃燒進行布面定型一項,每年就為企業減少約1000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4.5噸、氮氧化物排放約9.8噸。

      近3年來,工作室累計完成投入333萬元,完成企業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引進項目中設備安裝調試、技術改進等300多個,共解決企業技術難題50多個。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對此,鄧建軍表示:“我想,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對社會總要有一點貢獻,總要在人生發展過程中留下一些痕跡。無論在哪一個行業,如果一個人不可缺少,就證明了他存在的價值。”(本報記者徐國營 黃映雪 通訊員梅基清)

    來源:中國紡織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