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今年52歲,太重高級技師,是全山西省為數不多的享受山西省人民政府津貼的高級技師。前不久,他剛剛被太重集團公司命名為“高技能領軍人才”,成為了太重首批獲此殊榮的9個人之一。
熱愛就是任性
張杰自16歲進入太重的大門,至今已有36年。當年他們那一批來到太重冶鑄分公司特鑄分廠的技校畢業生,如今或提拔,或轉崗,或退休,仍然堅守在生產一線的就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特鑄廠辦公室主任裴景峰用兩個字總結了張杰這大半生———熱愛。不錯,張杰在學校里學習時,學的是鑄造專業,恰好他最喜歡的也是這一行。到太重參加工作后,就一頭扎在專業上。豐富的理論知識,像一只強有力的無形之手,一直托舉著他直線上升:從初級工、中級工,再到高級工;后來又從技師直至高級技師。“早在7年前,他就榮獲了太原重工‘關鍵設備、班組高效創優賽一等獎’;5年前又榮獲了太重集團公司‘創新技能展評一等獎’獎項;最近這兩三年連續評為‘太原重工工種技術帶頭人’。”裴景峰說。
技術就是任性
“他之所以敢攬瓷器活兒,就在于手中有一把‘金剛鉆’,這金剛鉆就是他高人一籌的技術。”說這話的人名叫王保剛,現任砂鑄車間的主任。“我總覺得他的技術特別高深莫測,讓人永遠也學不完。”
有一次分公司接到了非常特殊的精密鑄造件任務,光是單件重量就重達140千克,再加上澆注系統,它的累計重量竟超過了230千克!因為像這樣的超大精密鑄造件別說以前沒干過,就連想都不敢想。
積累了多年豐富經驗的張杰,提出了一項特殊的制殼工藝。首先是在蠟模上涂掛四層之后,再制作隨形鋼筋骨架,用鐵絲捆綁,以增強殼模的強度,當型殼完成后就自然放置一晝夜時間,再脫蠟。在型殼焙燒和燒注時,為確保型殼焙燒質量,采用分階段升溫焙燒的工藝,并適當延長保溫時間。采用他發明的這項創新工藝生產的型殼制造質量全部達標,前后共花了不到半個月時間。這項工藝的創新,填補了我國利用熔模鑄造生產重量超過140千克的大型精密鑄件的空白。第二年,題為《用熔模精鑄工藝方法生產超大精鑄件》的創新項目,還榮獲了全國機械工業職工崗位技術創新活動崗位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
創新就是任性
2013年,分廠意外地接到出口澳大利亞力拓公司的一套4100型履帶板訂單。張杰清楚:澳大利亞力拓對產品質量的“口味”格外挑剔。
為確保履帶板在規定的時間內交貨,且每個零部件都能達到對方的要求,在開始生產之前,他就做了精心籌劃,一連好多天與造型組的同事們研究具體控制方案,終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履帶板砂型檢驗控制方案。方案中對如何保證銷孔的中心距,怎樣確保鑄件表面質量,以及相應的檢驗方法等,都作出了周密詳盡的部署。制造過程中,在技術工藝上實施了重大改進創新,包括由以往的木模改成金屬模具,保證了表面光潔度和公差的一致性;改進了澆注工藝,提高了鋼水的純凈度,金相組織達到三級以上;熱處理工藝的優化確保了產品的機械性能等。經國際第三方檢測BV公司最終評價,太重產品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離張杰退休的日子不太遙遠了,但張杰沒有松懈,他想的更多的是“傳幫帶”三個字。這幾年,身為組長的他抓緊時間培養年輕人,在常規產品中為他們講解相應的操作規程,對新產品、復雜件、重要件、易廢件等重點產品,總是從每一個細節講起,把每種操作方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都講的明明白白。
來源: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