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捧著事業單位的鐵飯碗,但她毅然辭職下海,走上艱苦的創業路,她用思想和行動,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女強人”的夢想,她以一個女企業家的無限魅力,向社會展示了自我風采和人生價值。
她說:“有夢就要堅持,這樣我的創業夢想才不會破碎”。她,就是南通海鼎機電城有限公司董事長于越。
艱苦奮斗
1998年,于越的丈夫毅然辭職下海創辦企業。
畢業于南京大學經貿專業的于越,也做起了自己創業的夢想。于越也辭去了稅務所的事業單位工作,她把小孩留給父母親,開始了她夢寐以求的創業之路,和丈夫一起攜手經營管理紡織廠和服裝廠,同甘共苦,飽嘗創業帶來的酸甜苦辣。
生產管理伊始,夫妻分工,于越忙內,丈夫忙外。由于生產的紡織品特殊,要求高,她剛剛生下兒子幾個月,就帶領一批新工人遠赴江南,學習擋車新技術,她在學習的一個星期里就瘦了10多斤,事后談起,她自嘲自己找到女人生完孩子后減肥的好方法。她一個人管理著兩個工廠,200多號工人,每天夜里2點,她要孤身一人到工廠安排交接班,朋友和家人都覺得她“不簡單、了不起”,她說,她其實也害怕,但是企業家要有擔當。丈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勸她不用這樣辛苦勞累。她總回應著:這點辛苦算不了什么,更何況離自己的夢想還遠著呢。經過幾年打拼,她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做大做強
一個聰明的企業家要善于發現商機,更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當紡織、服裝企業正穩步發展的時候,于越清醒地意識到,做加工永遠是“代工”,換言之,就是幫別人打工,這就意味著沒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真正的事業也等于零。于是,于越開始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2001年,海安僅有三家生產變壓器的企業,于越通過市場調研,了解到變壓器生產是個朝陽行業,于是大膽投資100多萬元,成立了南通海田變壓器公司。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也有了,但是沒有訂單,殘酷的現實讓于越寢食難安。然而于越知道,有夢就要堅持,于是自己跑業務,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接到了第一筆訂單。接到訂單的喜悅沒有讓于越沖昏頭腦,訂單任務是生產技術要求極高的美式變壓器,這對剛剛起步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生產技術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這是于越一直堅守的信念。她聘請了專家和電力行業工程師,對產品生產的每個環節嚴格把關,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終于如期保質完成了訂單任務。也正是這第一筆訂單,于越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也堅定了她從事變壓器行業的信心。
2003年,全國及省市農網改造,城市建設步伐加快,輸變電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黃金期,于越看到了無限的商機,于是,于越追加投資,又成立了江蘇海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從變壓器轉變為電氣,與此同時,又收購了上海一家電力工程公司,從輸變電生產轉向電力工程總承包,實現了“交鑰匙工程”。
果斷出擊
于越通過市場調研了解到,當地電子電氣行業發展迅猛,電氣企業的高度聚集,卻沒有一個先進的交易平臺。她認識到這又是一個機遇,一個千載難逢的商機。于是,于越又果斷成立了海鼎機電城。項目規劃商鋪共計600余間,預計相關從業人數5000人以上,計劃引進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的達15家,年銷售額500萬~2000萬元的商店15家,年銷售額100萬元以上的20余家。將成為全國首個最大的輸配變電專業市場,服務全國76萬家電氣企業,成為全國性展示貿易窗口之一,為全國電氣企業、廠家提供一個零售、貿易、展示的“一站式”電子商務交易平臺。
未來,電子商務將迎來井噴期,網絡營銷的重要性更是不可估量。在海鼎機電城建設過程中,推出了“B2B”商業模式,與阿里巴巴、聰慧網開展業務合作,吸引海安輸變電業企業及全國知名企業入駐,通過互聯網向國際貿易商家推廣和發展業務,成為引領國內輸變電行業貿易的新潮流。 (本報記者 馬明 通訊員 王鶴遠 張海明)
來源: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