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張樵:高就牛,怪就拽?超高層建筑到底看什么?


    來源:中華網   時間:2014-11-18





    小時候的地理課,你是不是也曾背過: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最高的平原和湖泊……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們崇尚“最高”的概念。在建筑上,也不例外。

    迪拜塔你一定聽過,這個世界第一高樓共有162層,總高828米,底層和頂層的溫差已經相差到了10℃。一個像夏天,一個像秋天……

    在國內,廣州塔也擁有著非常高的存在感與知名度,600米的它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高塔。塔體66層的“小蠻腰”會讓多少女生羨慕不已?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這個“開口笑”的大樓一定讓很多人印象很深刻!其實頂部開放式的圓孔是為了減緩風壓而特別設計的,是借助了中國庭院建筑的“月門”設計。

    除了高,現代人們的審美觀也朝著“怪”的境界“進化”。像央視的“大褲衩”,今年蘇州落成的“大秋褲”,還有沈陽方圓大廈……

    不過習大大也在前段時間也提出“不要做奇奇怪怪的建筑“(可能主要是受到了兩條褲衩大樓的刺激)。因為造型越可個性的建筑安全性能就越難把控,也越是考驗設計團隊的設計實力,特別是超高層建筑。

    最近跟翰創設計的超高層建筑團隊負責人張樵在一個場合聊起,他的想法跟習大大不謀而合。造型怪可能是結果,但肯定不應該是目的。他和團隊在設計超高層時,都是詳細綜合了防風、抗震,甚至日照等數據的考量的。作為40層以上,并且高度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就像小時候玩的堆積木,堆得越高越不穩定。或許在外行人眼中一幢平淡無奇的建筑,卻是真真正正將“安全和使用者體驗”放在第一位的。

    張樵對超高層建筑的設計要點可以歸納成:著眼現實,統領大局,立足本土,嚴于建造。

    小編:“真正造樓肯定不能用搭積木來想象……”

    張樵說,“在建筑的設計中,一定要避免指手畫腳紙上談兵。設計師一定要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才能讓超高層建筑更加符合獨特的技術要求。經驗在超高層這個領域里真的是彌足珍貴的財富。”

    小編:“的確,一個設計師,只有積累了足夠多的實踐經驗,才能更多的考慮到建筑建造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以及會遇到的問題吧。那么除了設計師,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呢?”

    張樵:“設計中也要根據建筑用途及周圍環境等情況做到量身定制。”

    小編:“建筑設計也有’私人定制法’?”

    張樵:“對的,我舉幾個例子吧:比如我們翰創設計的杭州之江的設計項目,整個塔樓的獨特造型來自于日照的要求,根據當地日照的方向考究,力求建筑的日照最大化,保證了室內充足的自然光照。并不是“為怪而怪”。位于北京葛洲壩總部,外斜撐的結構的目的是無柱內空間,和高抗震剛度。深圳的中航總部,角部的變化是為了減小側向力,也突出了超級巨柱的優勢。而中航科技總部,鉆石型的造型不僅讓建筑更獨特,更多的是為了解決城市規劃的不足。這么看來,超高層建筑的設計與實際情況聯系非常非常的緊密。

    小編:“在超高層建筑的設計與建造中,設計師處于一個什么位置呢?”

    張樵:”一個團隊一定需要一個足夠好的領頭人才能不斷的進步,而這個人就是建筑設計師。有著多年的實際項目經驗的建筑師在超高層的項目中起著軍師一樣的核心地位,他們需要領導協調結構工程師和機電工程師,平衡各個方面的工作需求,最終領導戰友們取得勝利凱旋而歸。”

    小編:“前面說到超高層建筑始于歐美,那么這些建筑來到中國是不是會有些不同?”

    張樵:“沒錯,它們本是歐美城市的產物,適合歐美的社會發展環境。介于它來到中國可能會“水土不服”,所以超高層建筑在國內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我國的國情與各種政策條件做相應的調整。”

    小編:“調整的意思是在建筑的哪些方面呢?”

    張樵:“將國際上超高層實踐技術精髓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從環境、社會發展以及建筑不同的需求,設計出帶有我大天朝風范與情懷的超高層建筑設計。比如廈門CATIC,建筑通過保持平面布局的靈活性,來應對多變的市場。”

    小編:“除了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的種種要點,還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呢?”

    張樵:“除去設計過程中要謹慎全面著眼實際,其實最后,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嚴于建造。盡管設計方案再完美,技術手段再高明,建造中出現豆腐渣工程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建筑安全的罪魁禍首。在很多項目的施工過程中,建筑設計師同樣在許多細節上進行把控,甚至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小編:“超高層建筑的建造于一般建筑的建造有哪些不同?”

    張樵:“超高層建筑的技術需要非常復雜,建造過程非常工業化。或許對于一個設計團隊來說,發揮工業化生產的最大化優勢,提高設計品質,讓每一座完成的建筑都能稱得上是一件彌足珍貴的城市藝術品,會變成最終的追求。”

    通過與張樵的一系列對話不難體會到,許多人眼中的“誰高誰就牛,誰怪誰就拽”并非如此。超高層建筑的考驗標準并不是它的造型和高度,而是設計團隊在建筑設計中對每一個細節的把控和對問題的完美處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氣候甚至不同的方位都對建筑設計有著巨大影響。高的樓不牛,牛的是能將空間利用最大化的高樓。造型個性不拽,拽的是能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個性的造型,那才是超高層建筑設計團隊的最大成功!

    張樵個人簡介: 美國注冊職業建筑師。曾留學于美國,2001年五月獲得美國德州休斯頓賴斯大學建筑學碩士學位。15年專業建筑設計領域工作經驗,曾供職于SOM,RTKL,Gensler等國際知名建筑設計機構,現任翰創設計合伙人、設計總監。

    主要工程項目: 上海中心大廈、銀泰北京大廈、21世紀大廈、深圳中航總部大廈、廈門中航資金綜合體等。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