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ICB專家:致力為企業成功尋找合適的路線


    來源:21CN   時間:2014-09-19






    譚國華先生Mr. Simon Tam

      本期杰出老師專訪系列邀請到譚國華老師接受專訪,暢談企業成功的規律及其教學之道 。譚國華老師是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學院以下為港大ICB的客席講師,致力研究企業成功的規律。譚老師的工作理念始終圍繞“怎樣有系統地發展企業家和創業者”而展開。在港大ICB傳授的也是【創新營銷與組織革新】 IMAO研究生文憑課程、【產品創新與創意管理】 PICM 研究生文憑課程等與企業創新有關的課程。

      從港大商學院到港大ICB 不一樣的教學體驗

      由任教港大商學院MBA課程20年的專業老師到如今的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的客席講師,譚國華老師一直致力研究企業成功的規律,并利用這套獨創理論教授港大商學院MBA課程、為企業高層提供培訓。為了在創新的領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譚老師幾年前毅然離開任教20年的港大并創立了5間公司以實踐他的理論,其后港大和其他大學亦經常邀請他回大學繼續執教。在這幾年間,譚老師在工作中增加與中國企業的接觸,并為一些大型的中國企業進行診斷分析工作。在追尋企業成功的軌跡當中,譚老師認為中國不少企業無論是私營或國企 正處于從追趕式創新轉變為原創式創新的階段,這反映了建設一個創新型中國的重要性,而此重要性亦在中國的國策中可見一班;目前,央企、國企、各省、市皆有創新指標。故此,譚老師充分洞悉和希望為中國培養企業創新人才。可惜,在中國的教育體系并不鼓勵創新,加上缺乏完備的企業創新的理論、 培訓方法和訓練體系,導致全中國對創新能力的學習亟需提升,所以在中國培養企業創新人才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得益于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性大都市,具備鼓勵創新的條件,譚老師創辦自主創新學院,目標就是為了協助中國培訓創新人才。其時適逢中國商業學院總監劉寧榮博士主動接觸譚老師,兩人一見如故,發現理念相近,故此劉博士邀請譚老師教授港大ICB有關創新的課程。譚老師當然義不容辭,欣然加入港大ICB的教師團隊。譚老師認為創新理論并不局限于產品研究,因為創新理論亦可解決跨文化問題,而且,面對國際市場,研究中國企業的成功一定要從比較方法研究跨文化管理著手,這亦是我們港大ICB根源港大的優勢,因為透過港大ICB可看到歐美學院看不到的中國特色。

      難忘教學經驗 增強教學信念

      譚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并舉了數個難忘的授課經歷。最讓譚老師引以為傲的是一次與外國著名大學教授合作培訓香港本地頂尖的商界領袖,在幾日的培訓當中,有一位學員經常在課堂間出入,還特別向譚老師詢問其課節安排,希望抽空出席,事后發現該學員當天是因為股市的大幅波動而需要外出處理公司事務,面對過億的虧損卻仍不忘譚老師的授課,這從側面反映了譚老師的教學價值所在。談及他理論中的8大企業成功規律,譚老師強調雖然有些公司只會遵循其中一條軌跡,但是學員還是有必要知道其他競爭對手的成功之道,從而知道自己的企業如何分支式擴展。除了和海外大學合作外,譚老師亦經常受中國頂尖學府邀請往返內地和香港進行培訓活動,其中一次有位來自中國某著名企業的總經理向譚老師熱烈表示,未曾嘗試過這么互動的教學方法,這對譚老師的教學是極大的肯定。事實上,不少 港大ICB學員均為企業的高層人員,本身已具備優秀的學術基礎,在理論上的接軌方面當然要求甚高,亦有一部分學員為民營企業家,具備極豐富的營商經驗,為實踐理論提供了不少寶貴及富有挑戰性的跨城市學習案例,他們當中很多在接受譚老師的授課后表示茅塞頃開,為其事業開啟光明的道路。這些讃賞和肯定讓譚老師更加確信企業創新理論在中國終身教育的影響力,以及港大ICB在當中的角色;兩者有助學員脫胎換骨,推動中國企業走向國際舞臺,從人治的營運方式邁向科學管理體系。

      致力為企業尋找適合本身亦適合市場的路線

      作為企業創新的學者,譚老師強調這個世界并沒有所謂最好或最差的商業模式,皆因他從未忘記教育的宗旨是要鼓勵社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他指出教育的目標是發掘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 。這亦能引申到企業的人力資源發展,因為做生意需要不同的人才Different typologies of talent。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因此教育令人懂得欣賞個性Individuality及多樣性Diversity,這是對于中國教育體系一向鼓吹的同質化Homogenisation及統一化Standardisation的一個挑戰。"我們辦教育的責任便是要支持學員走向多元化及擴闊眼界。不同企業在不同的發展軌跡當中會面對不同的時機和際遇問題,所以我們亦要鼓勵學員發掘不同的可能性。"譚老師說。我們港大ICB的學員皆是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相信譚老師的教育理念可有助他們成為一個更具胸襟的企業管理者。此外,譚老師主張一套名為Symbiotic innovation的創新理論,他建議企業可鼓勵每個員工由微創新開始,一起增加效率,這可形成三贏局面:客戶開心、創新成功和企業賺錢。譚老師亦提醒創新類的工種是未來的主流,日后的服務創新亦會愈來愈激烈,企業領導層必須視創新為企業的成功手段,而非目的。故此,企業一定要轉化成為創新的培育,以及尋找適合企業本身亦適合市場的路線。

      對港大ICB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談及對港大ICB未來的看法,譚老師稱贊港大ICB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為學員提供MBA以外的選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港大ICB現時所面對的挑戰是面對文化差異,不但要以新的思維去適應中國的環境,更需要在作為辦學機構和自負盈虧機構兩者間即有效教學性和商業社會的需求間取得平衡。譚老師認為創新絕對是化解各類不同問題和矛盾的有效方法,所以對港大ICB的未來發展感到樂觀。

      后記

      在整個專訪中,譚老師一直討論創新在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他常常會把商業話題應用到社會發展的需要。他在專訪中結尾也提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譚老師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展現了企業創新和增加盈利間的社會良心,他亦希望中國今后培養更多的企業創新人才,并相信港大ICB在往后必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